8月4日,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链上兴邳,炒香世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江苏邳州的老街深巷,将目光聚焦于一家名为“问涛炒货”的传统店铺,通过实地探访、深度对话,挖掘市井商业的生存智慧与人文温度。此次调研紧扣“探寻烟火经济”实践主题,旨在为理解传统零售业态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坚守与发展提供生动鲜活的基层样本。
踏入行人摩肩接踵的老巷,率先唤醒感官的是空气中弥漫开来的、混合着焦糖甜香与坚果醇厚的温热气息。循香而至,巷子中段的“问涛炒货”四个大字透着一种与街巷共生共长的扎实亲切感,无声诉说着扎根于此的悠悠岁月。

图为实践团队走进深巷发现的问涛炒货。余思晓 供图
调研伊始,面对首次独立采访店主的挑战,团队成员们曾心怀忐忑。然而,当她们鼓起勇气迈进店门,店主阿姨的热情瞬间化解了紧张氛围。“姑娘们要些什么?”未等学生走近,这位扎着围裙的阿姨已掀开竹筐上的保温棉布,捧起盛满新炒瓜子的搪瓷盘热情相迎。待团队说明调研来意,阿姨利落地擦了擦手,爽朗地打开了话匣子:“我们这小店啊,年头可不短了。一开始啥零嘴都卖,后来慢慢就专注做炒货了。瓜子、花生、南瓜子这些老几样,一直是我们的‘镇店之宝’!”她指向货架上琳琅满目的传统炒货,语气笃定而自豪,“别看现在年轻人爱尝新花样,可咱这老味道,街坊老客们认的就是这一口!”

图为店家摆摊售卖的瓜子花生等炒货。余思晓 供图
谈及经营之道,店主阿姨如翻开一本时光账簿。她坦言淡季的艰辛,但眼神中却闪烁着不容动摇的坚持,“有些同行看天热就转行卖冷饮冰棍,可我们这店,还是守着这老本行。为啥?老客们都习惯来这儿找我买,我要是不做了,他们上哪去找这熟悉的老味道?”这份坚守,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谋生需求,升华成与老街坊之间一份心照不宣、彼此信赖的温暖约定。
当聊到炒货制作的独门技艺,阿姨更是兴致盎然。她热情地将团队引至店门口的炒货机旁。只见铁桶内,饱满的瓜子随着滚筒匀速翻动,发出节奏明快的“哗啦哗啦”声响,甜丝丝的焦糖气息在闷热的空气中氤氲、打转。“炒瓜子这门手艺,讲究的就是个分寸!”阿姨指着机器上的温度表,话语里浸润着经年累月沉淀下的熟稔与自信,“火候是命脉,急了容易糊,慢了又不够香脆;下料也得精准,盐糖比例、翻炒时间,差一度、少一把,那出来的味儿可就不对路了……”她眼中那份对技艺近乎虔诚的热忱,如同夏日里拂过店堂的一阵穿堂风,悄然吹散了团队因任务而紧绷的神经。

图为店家一直使用的炒货机。 林淑 供图
暮色四合,实践团队结束了一天的深度调研。回望“问涛炒货店”,竹筐里金灿灿的瓜子依然泛着诱人的暖黄光泽,而那混着浓浓人情味的坚果焦香,已乘着傍晚的微风,悠悠然飘散向巷口远方。此行带给团队成员的感悟深刻而清晰:最打动人心的“味道”,从来不止于舌尖的片刻欢愉。正如这默默伫立巷中的“问涛炒货店”,二十余载炉火不息,每一粒焦香四溢的瓜子背后,包裹着的是对传统技艺的敬畏与坚守,是对街坊主顾几十年如一日的热忱与挂念,更是一条老街、一座城市最踏实、最绵长的烟火气传承。这份在岁月里慢煨出的温度,正是市井经济生生不息的坚韧密码。(通讯员 林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