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会计学院:“青丝传韵”团队深入调研东台发绣

发布者:凡颖 [发表时间]:2025-08-13 [来源]:团委 [浏览次数]:

    202586日,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青丝传韵”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东台市博物馆,深度参与“非遗幻夜,文脉寻踪”活动。团队成员在专题展厅中沉浸式参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台发绣的千年珍品,又在体验区亲手尝试这项古老技艺,在“看”与“做”的交织中,读懂发丝里的历史密码与匠心坚守。

展厅漫步:在光影间读懂千年发绣史诗

“东台发绣始于唐朝,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最初是佛教信徒表达虔诚的特殊方式。”踏入“中国发绣艺术之乡”展厅,讲解员的开场白便将团队成员带入遥远的时光。入口处的唐代《观世音菩萨像》复刻品虽针法简朴,却透着庄严——墨色发丝勾勒的衣纹线条流畅,眉眼间的悲悯神情通过细密的“平针”层层晕染,让人直观感受到早期发绣“以发代墨”的质朴。

讲解

图为讲解员为团队成员介绍《观世音菩萨像》。韩赵洁 供图

发绣的千年流变在展陈中清晰呈现。步入宋代展区,《寒江独钓图》引得同学们驻足惊叹。这幅作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色绣”的巧思与魅力:绣者匠心独运,以浓密黑发表现山石的嶙峋厚重,用深浅灰发巧妙晕染出江水的氤氲朦胧。令人称奇的是,仅凭一根发丝的色彩浓淡变化,竟能精准传达出水墨画般的丰富层次与意境。行至现代展区,创新之作更显技艺非凡。眼前的双面异色绣《牡丹双蝶图》令团队屏息——正面可见粉白牡丹娇艳绽放,彩蝶翩跹其上;翻转绣面,景象瞬变,紫红牡丹热烈盛放,黄蝶流连其间。尤为精妙之处在于,同一组发丝在正反两面呈现迥异色彩,而针脚却细密无痕,严丝合缝,巧夺天工。

参观

图为团队成员近距离观看展柜中的发绣作品。韩赵洁 供图

指尖体验:在一针一线中体悟匠心之难

参观结束后,团队成员移步体验区,亲手感受发绣这一指尖绝艺的精妙。讲解员已在操作台备好绢布、钢针和发丝等工具,他边讲解边演示发绣的关键起步环节——劈发:用镊子从一束黑发中极其小心地分出一根细如毫芒的发丝。“分毫之差,力道稍大就会断,”他解释道:“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稳定手法,初学者通常需要三个月练习,才能劈出均匀可用的发丝。”团队成员随后屏息凝神,亲身体验以发代线的独特触感与这项非遗技艺的非凡匠心。

体验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发绣制作。凡颖 供图

合影留念:让青春与非遗的对话定格

本次活动加深了团队成员对东台发绣技艺的理解与认知。团队计划系统梳理学习成果,形成专题文稿并积极向校内外媒体平台投稿;同时制作高质量短视频,借助新媒体矩阵扩大传播覆盖面,有效提升东台发绣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众知晓度与社会影响力。

合照

图为团队成员与讲解员合影。凡颖 供图

此次活动以青年视角审视发绣传承,青年特有的严谨创新思维与传统工艺的精妙匠心碰撞,校园传播的活力融入非遗保护需求,为发绣发展注入新思路。未来,这场“非遗幻夜”的探寻,终将让东台发绣这项古老技艺在青春力量与科技力量的托举下,突破地域的局限,真正走进更广阔的当代视野。(通讯员 凡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