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日,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光忆史”实践团队奔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展“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吾辈自强”主题参观活动。团队以实地走访回溯历史伤痛,厚植家国情怀,积极响应学校“以实践促思政,培育时代新人”的育人号召,让食品专业学子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探寻责任与使命的交融点。
踏入历史:沉浸式感受苦难与抗争
上午9时,团队成员抵达纪念馆。灰白的建筑外墙似一道历史的屏障,将外界的喧嚣隔绝在外,庄严肃穆的氛围如细密的网,瞬间笼罩众人。序厅中,高达12米的“倒下的300000人”雕塑震撼矗立,遇难同胞扭曲的身躯、痛苦的神情、无助的姿态,像一把把利刃,直直刺入每个人的心。团队成员郭文洛停下脚步,久久凝视,许久后轻声说道:“课本上冰冷的数字,此刻化作眼前具象的苦难,这一趟,才真正懂‘铭记’二字究竟该有多重的分量。”
跟随讲解员的步伐,团队成员步入史料陈列区。泛黄的照片里,南京城往昔的繁华被战火碾得粉碎,只剩断壁残垣在风雨中颤抖。百姓们惊恐的面容、仓皇奔逃的身影,无声控诉着暴行的残酷。锈迹斑斑的刺刀、炮弹,静静躺在展柜中,却仿佛仍能让人听见当年的轰鸣与惨叫。当队伍行至“万人坑”遗址,昏暗的灯光下,层层叠叠的遇难同胞遗骨映入眼帘,有的骨骼扭曲,似在临终前仍挣扎求生;有的相互交叠,像是绝望中最后的依偎。目睹此景,团队成员喻靖童红着眼眶,声音带着哽咽:“我们学食品,守护食品安全是责任,保障人们‘舌尖上的安全’;可身为中国人,守护历史记忆、传递和平信念,同样是刻在骨子里的使命,容不得半点懈怠。”

图为团队成员们在参观馆内史迹 郭文洛 供图
聆听证言:让历史真相“声”入人心
在幸存者证言厅,团队成员围坐在多媒体设备旁,静静聆听老人讲述亲身经历。“那时候啊,到处都是尸体,我和家人躲在防空洞,大气都不敢出……”80多岁的幸存者夏奶奶(化名)的音频证词,带着岁月沉淀的沧桑与深入骨髓的伤痛,缓缓流淌在空间里。讲解员走上前,补充道:“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如今已不足百人,他们是历史最鲜活的‘证人’,每一段证言,都是在为历史真相‘保鲜’,让后人能触摸到真实的苦难。”
为了更深入理解纪念馆的历史传承工作,团队特意与工作人员交流。教育服务部的张老师介绍:“这些年,纪念馆借助数字化手段,采集幸存者的影像、声音,建立‘记忆银行’,就是想让历史传承挣脱时间的枷锁,无论过多久,后人都能真切感受到这段历史的重量。”随后,团队成员围绕“历史记忆传承与食品文化保存的共通性”展开讨论,谢雅瑶同学说道:“食品文化保存,靠的是科学的保鲜技术、创新的传承方式,让传统美食、饮食文化跨越代际;历史记忆传承也是如此,用数字化手段留存证言、用教育实践传递真相,都是为了让珍贵的‘精神食粮’永续流传,这和咱们食品人守护‘物质食粮’的逻辑,是相通的呀。”经过一番讨论,大家对专业责任与历史使命,有了更深刻的联结认知。
铭记前行:以青春之姿传承历史使命
参观接近尾声,团队来到和平广场的“和平鸽”雕塑前肃立。团队成员王月宁走上前,分享参观感悟:“今天的参观,让我明白,我们学习食品技术,是为了让人们吃得安全、健康,守护好‘舌尖上的幸福’;而铭记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是为了守护和平、不让悲剧重演,守护好‘岁月里的安宁’。这两种责任,就像食品研发里的‘安全线’与‘创新力’,得牢牢扛在肩上,一刻也不能放。”

图为纪念馆前和平广场的“和平鸽”雕塑 王月宁 供图
随后,团队发起“‘食’光忆史,共护和平”倡议,规划将参观感悟融入食品专业实践。成员们商议,设计“历史教育 + 食品安全科普”进社区活动,把历史故事以生动形式讲述,同时结合专业知识,教居民辨别食品优劣、防范食品安全风险。用专业力量传递历史温度,让更多人在守护健康的同时,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带队老师仲辅导员看着同学们,语重心长地说:“希望大家以这次参观为新起点,把历史责任感转化成专业奋进的动力,让‘爱国情’和‘报国行’在食品领域双向奔赴,用青春力量书写属于你们这代食品人的责任答卷。”
此次参观,“食光忆史”团队以历史为鲜活教材,在沉浸式体验中筑牢信仰根基。从踏入纪念馆时的震撼,到聆听证言后的沉思,再到规划实践的坚定,每一步都让食品专业学子对“责任”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未来,他们将继续以食品人的担当,把历史记忆融入青春实践,让“铭记”与“奋进”并行。在研发实验室里,会有他们钻研食品技术、守护食品安全的身影;在社区、校园的科普现场,会有他们讲述历史、传递和平信念的声音。以食为桥,以史为鉴,书写新时代青年既守护“舌尖”又守护“心间”的动人篇章,让历史的教训化作前行的动力,在食品领域与家国情怀的交融中,绽放青春光彩。(通讯员 郭文洛 王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