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会计学院:“青衿承遗”团队深入调研千年云锦的传承与发展

发布者:张瑞洣 [发表时间]:2025-08-10 [来源]:团委 [浏览次数]:

 为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密码,探索传统非遗在现代社会的活化路径,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青衿承遗中华文化传承团”于7月27日走进南京云锦博物馆,与馆内资深织造师傅展开深度交流,近距离感受千年技艺,感悟云锦文化深韵,探寻“寸锦寸金”背后的故事。

丝线为媒,结缘织锦

传承人对云锦的情感始于少年时的偶然一瞥。“那时跟着祖父来作坊,看见织工师傅在花楼机上抬手落线,一举一动都是那么严谨、仔细,给予我启蒙的美。”这份初见时的震撼,让她做出了人生重要选择——留在作坊跟着老师傅学手艺。队员们从访谈中了解到,初学阶段光是练习“理经”就用了三年,数百根丝线要按颜色、粗细精准排列,稍有错漏便会影响整幅作品。正是这份日复一日的打磨,让传承人逐渐领悟到“织锦如做人,经纬要分明”的行业箴言。

匠心坚守,与锦共生

云锦织造的艰辛远超常人想象。队员们有幸观看了云锦手工艺制作环节。织造云锦需要两位师傅密切配合,在大花楼织机上操作。上面一位师傅坐在花楼架木上,负责拽花,将编着各种图形纹样花本线提起;下面一位师傅则负责织造,根据上面师傅提起的花纹经线进行挖花盘织,妆金敷彩。讲解员介绍,即使两位师傅每天工作8小时,也只能织出5到6厘米,真正体现了“寸锦寸金”。看着织工师傅们熟练而复杂的动作,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了这门传统技艺的艰辛与不易,
也对工匠们的坚持和专注敬佩不已。

图为云锦师傅展示织造手艺 潘静怡 供图

守正创新,织就新篇

谈及云锦在当代的传承困境,传承人坦言面临双重考验:一方面,全手工织造效率极低,一件精品锦缎的工时成本让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年轻一代对传统纹样的审美隔阂,使得云锦在日常服饰领域难以打开市场。

面对挑战,博物馆与传承人们共同探索破局之道。纹样设计上,邀请高校美术专业师生合作,将现代几何图形与传统云纹结合,开发出适合现代家居装饰的新图案;应用场景上,与珠宝设计师跨界合作,用云锦面料制作手包、书签等文创产品,让古老技艺走进日常生活。

对于“如何让青年群体参与到云锦传承中?”这一问题,工作人员也给出了很好的答案,可以组织校园非遗体验活动,让更多年轻人亲手触摸云锦的质感,感受丝线交织的温度。团队成员也深刻意识到,非遗传承不是单向的保护,而是需要年轻一代用创意与技术搭建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织梦未来,寄语青年

访谈最后,传承人望着博物馆里正在学习织造的年轻学徒,感慨道:“云锦就像一匹长长的锦缎,老一辈织好了属于他们的那段,现在该由年轻人接着往下织了。”她希望青年学子能“先懂经纬,再创新意”,在尊重传统技艺规律的基础上,大胆尝试让云锦与现代生活对话。


图为队员在云锦博物馆内合照 潘静怡 供图

 此次探访让实践团成员对非遗传承有了更立体的认知:每一项传统技艺的背后,都凝结着无数匠人的智慧与坚守,而技艺的延续则需要年轻一代用创新思维赋予其新的生命力。成员们表示将会把在南京云锦博物馆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思分享给身边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这一古老的非遗技艺,为南京云锦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南京云锦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通讯员 张瑞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