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南京财经大学“文耘乡野”实践团队带着“传统文化资源转化助力乡村振兴”的课题,走进江苏省大丰区白驹镇花家垛施耐庵纪念馆,在这座国家4A级旅游景区内,探寻“水浒”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现代密码”,以青春智慧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在江苏省兴化市合陈镇胜利村党总支书记杨长干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有序进入施耐庵纪念馆,先后参观了水浒文化厅、施耐庵书院、施氏宗祠等五个展区。纪念馆整体为前后穿堂三进、东西两厢的徽式青砖小瓦古民居建筑,古朴厚重的灰墙黛瓦浸润在夏日的暖阳之中,与施耐庵文化馆内陈列的108将瓷刻画、施氏宗祠遗存等文物,无声诉说着《水浒传》的创作背景与施耐庵的文人风骨。

图为院中施耐庵写书雕像 沈宇亚 供图
元末明初,施耐庵为避乱隐居兴化,在此创作出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清乾隆年间,其后人在原址兴建施氏宗祠。历经1981年修复、1993年扩建,如今的施耐庵纪念馆完整呈现清代徽派建筑风貌,收藏百余种《水浒传》版本及名家题咏,从地方祠堂跃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传承“水浒”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地标。

图为施氏宗祠大厅 沈宇亚 供图
《水浒传》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闻名遐迩,无人不晓。然而,关于这部传世名著的作者施耐庵,大多数人仅能从书中窥见其风采,却鲜少深入探寻他的生平。为此,实践团成员特地探访了明伦堂这片见证了施耐庵青少年时期成长足迹的故地,感受这里承载的文人底蕴和历史气息。溯源居,则是施耐庵接待四方宾客、结交志同道合之友,并孕育《水浒传》这部杰作的地方。明伦堂的古朴建筑和溯源居的雅致庭院,如今已成为文学爱好者朝圣的圣地。游客们在这里驻足,仿佛能听到施耐庵笔下英雄豪杰的呐喊,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踏入水浒文化厅,杨书记向成员们娓娓道来:“施耐庵纪念馆之所以能荣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的双重殊荣,水浒文化厅的贡献实属不可或缺。”此处主要展示以“水浒”文化为核心创作的各类文学艺术作品,涵盖以探究施耐庵为宗旨的《耐庵学刊》,以及当代聚焦施耐庵与《水浒传》研究的学术论文和多种版本的《水浒传》书刊等。此外还陈列着水浒碟片、水浒连环画等样板资料,其丰富的文化资源为青少年们提供了滋养精神世界、拓宽认知视野、培育文化自信的沃土。实践团成员们深切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更深刻体会到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激发了成员们对“青年如何以文化自信助力乡村精神振兴”的深度思考。

图为施耐庵纪念馆内部院落景观 沈宇亚 供图
更令人振奋的是,施公的文学精神在当代得到了强有力的赓续与发扬。2011年,以先生之名命名的“施耐庵文学奖”在其故里兴化正式设立,并作为永久颁奖地。该奖项旨在鼓励当代汉语长篇叙事艺术的深度探索与发展,推动汉语长篇叙事的创新与繁荣,进一步提升汉语长篇叙事作品在全球的影响力。每两年评选一次的施耐庵文学奖,凭借其鲜明的特色——专注于长篇叙事、强调评审的独立精神以及公开透明的程序,加之其权威性,已然成为海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中国最高荣誉文学奖项之一。其存在与发展,不仅是对文学巨匠施耐庵的深切致敬,更是对以《水浒传》为典范的中华优秀叙事传统在新时代的创造性传承与创新性发展,为兴化这片文学沃土注入了新的时代光辉。
“古老范公堤上的白驹古镇,回荡着施耐庵书院的琅琅书声。”杨书记介绍道,施耐庵书院有时会举办一些“水浒”文化主题特展,以此激活传统文化资源,成为提升地方知名度并带动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关键力量。

图为施耐庵书院正门 沈宇亚 供图
通过实地参观并聆听杨书记的详细讲解,团队成员领悟到,乡村振兴不仅需要物质层面的繁荣,精神层面的充实同样至关重要。而“水浒”文化所蕴含的“忠义”“担当”“革新”精神,恰与新时代乡村治理的需求高度契合。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深受触动。“触摸着这些古老的碑刻,仿佛在与施耐庵先生进行对话。”团队成员小张感慨地说,“文化并非只是陈列在柜中的古董,它是有生命、有温度的。我们年轻人应当努力让文化在乡村中‘活’起来!”实践团成员意识到,乡村发展并不缺乏文化底蕴,所缺的是将这些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动力的创意与行动。而大学生理应成为搭建这座桥梁的中坚力量。
根据调研成果,实践团成员一致认为,白驹镇不仅是文学巨著《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桑梓之地,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学遗产。当地应当深入挖掘“水浒”文化中的“水韵土性”这一独特基因,以此打造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学知识产权,从而增强文化自信。此外,为充分发挥纪念馆在青少年德育教育中的功能,团队成员建议与学校携手,共同举办青少年“水浒”文化舞台剧演出、“水浒”文化主题征文等系列教育活动,以增强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杨长干书记在认真听取团队的调研建议后,对这些新颖思路给予高度认可。他表示,镇党委、政府将认真研究并吸纳这些建议,将其融入白驹古镇文化品牌建设以及乡村治理的具体工作中。杨书记特别提到,期待这些好想法能尽快得到深化、细化并付诸实践,从而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以及开展青年文化自信教育探寻切实可行的路径。
通过此次沉浸式调研,南京财经大学“文耘乡野”团队深刻认识到“水浒”文化所蕴含的“忠义”与“担当”精神,对涵养乡村文明的重要时代意义。实践团以青春的脚步丈量水浒故里,运用创新思维探寻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的融合新路径,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在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中的责任担当。基于实地考察,团队提出的可行性方案将有助于活化利用文化资源,赋能乡村精神振兴与文化自信的培育。未来,团队将持续深耕“水浒”文化沃土,推动研究成果的落地转化,并开发更具时代气息的文化体验项目,助力白驹古镇擦亮“水浒文化源地”的金名片,为新时代乡村发展注入历久弥新的文化动能。(通讯员 朱家素 周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