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会计学院:“楚汉风华”团队深入探索非遗活化助乡村振兴

发布者:周颐 [发表时间]:2025-08-10 [来源]:团委 [浏览次数]:

 7月26日,为深入挖掘汉文化底蕴中非遗活化与乡村振兴融合潜力,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楚汉风华”团队前往徐州博物馆调研,为传统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探寻新路径。

踏入徐州博物馆,一件件承载历史的汉代文物有序陈列,为实践团队拉开探寻汉文化非遗的序幕。团队成员围绕汉代文物展陈区域,仔细观察、交流讨论,从汉玉的温润光泽里,从汉画像石的生动雕刻中,试图梳理汉文化相关非遗的发展脉络。

在与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交流中,团队了解到,汉画像石雕刻技艺作为徐州极具特色的非遗项目,其历史可追溯至汉代。千年前,先民们以石为纸,雕刻出生活百态、神话传说,这些画面不仅是艺术呈现,更是历史记录。而徐州剪纸,也在汉代艺术形式的滋养下孕育发展,以纸张为载体,传承着汉文化的审美与意趣。

然而,工作人员也坦言,尽管这些非遗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在当代却面临诸多挑战——汉画像石雕刻技艺对工匠技艺要求严苛,学习周期长、创作成本高,年轻从业者鲜少。徐州剪纸虽有一定群众基础,但在产业转化方面,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难以形成持续的经济价值,传承与产业转化的双重难题,让这些非遗项目的发展陷入瓶颈。

在博物馆内,实践团队发现了诸多科技与非遗融合的创新场景,为非遗活化提供了新思路。在展厅一角,“激光刻字纪念章售卖机”前围拢着不少游客。团队成员看到,游客可通过屏幕选择带有汉文化元素的纪念章图案,完成付款后,机器便能现场制作刻有专属印记的纪念章。这些纪念章将汉画像石、汉玉等非遗相关元素融入设计,成为可带走的“文化符号”。一位年轻游客表示,原本只是想留存参观纪念,没想到通过选择纪念章图案,又深入了解了汉文化非遗元素。这种便捷又有趣的方式,让更多人主动接触、记住非遗,为非遗传播开拓了轻量、灵活的渠道。团队意识到,此类科技化、生活化的文创售卖形式,若引入乡村非遗推广中,能以低成本、高互动性的特点,吸引游客关注乡村非遗,带动非遗文创消费。

图为激光刻字纪念章售卖机 李怡暄 侯文萱 供图

 一面巨大的数字展示墙,更是让团队成员眼前一亮。墙面上,汉玉、汉画像石等文物以高清图像形式呈现,还搭配详细的文化解读。游客可通过触摸、滑动屏幕,放大查看文物细节,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故事与非遗关联。借助数字技术,原本静态陈列的文物“活”了起来,构建起沉浸式文化感知空间。团队成员尝试操作后发现,这种方式打破了传统展览的时空限制与观赏壁垒,即便没有专业讲解,也能自主探索汉文化非遗内涵。在乡村非遗推广中,若能搭建类似数字展示平台,或是开发移动端数字导览,便能突破乡村文化展示的物理局限,让更多人在线上也能感受乡村非遗魅力,为乡村非遗研学、文旅宣传提供数字化支撑。


图为数字展示墙 李怡暄 侯文萱 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徐州烧烤文创专区同样热闹非凡。憨态可掬的烧烤玩偶,将徐州特色烧烤文化与文创产品巧妙结合。这些玩偶以徐州烧烤元素为创意源泉,造型融入烤串、烤炉等标志性符号,既保留非遗传承中对地方文化特色的挖掘,又以可爱、接地气的形式,让游客轻松感知徐州饮食非遗魅力。游客们被玩偶吸引,纷纷驻足拍照、购买,在把玩文创产品过程中,不自觉了解徐州烧烤背后的民俗故事与技艺传承 。实践团队观察到,徐州烧烤文创的成功,在于将日常烟火气的非遗,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创形式呈现,降低了非遗接触门槛。这为乡村非遗活化提供新思路——挖掘乡村饮食、手工艺等非遗中的“生活因子”,转化为像烧烤玩偶这样贴近百姓、充满趣味的文创,借助创意产品让乡村非遗 “走出来”“活起来”,吸引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关注,助力乡村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图为徐州烧烤文创 李怡暄 侯文萱 供图

通过此次调研,“楚汉风华”实践团队收获的不仅是创意启发,更是对非遗活化路径的深刻认知。科技为笔,可让古老非遗突破时空桎梏;生活为墨,能让乡土非遗融入日常烟火。从汉文化纪念章的趣味互动,到徐州烧烤玩偶的创意表达,非遗活化的多元可能正逐步显现。未来,期待这些探索能化作星火,点燃更多乡村非遗传承的新途,让古老技艺在科技赋能与生活共鸣中,持续书写跨越代际、连接城乡的文化传承新篇,让非遗真正成为照见过去、点亮当下、引领未来的文化光芒。(通讯员 周颐)

图为“楚汉风华”团队成员合照 李怡暄 侯文萱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