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为探寻红色文化资源在新时代的传承路径,研究青年群体在革命精神感召下的责任担当与成长方向,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烽火青春寻迹队”前往辽宁省丹东市,开启对当地红色历史遗迹及青年传承现状的学习体验。
丹东是与抗美援朝战争紧密相连的“英雄城市”,有着深厚红色背景。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从这里跨过鸭绿江赴朝作战。作为志愿军总后方基地前沿,丹东承担物资供应、后勤保障等重任,鸭绿江大桥在美军轰炸下仍被抢修为“钢铁运输线”。当地民众踊跃支援前线,涌现众多英模,留存的抗美援朝纪念馆、鸭绿江断桥等红色资源,见证历史,承载着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纪念馆内忆烽烟:在史料中读懂“英雄史诗”
团队首站抵达抗美援朝纪念馆。馆内陈列的数千件文物——从志愿军使用过的枪械、电台,到记录战场细节的战地书信、照片,无不诉说着70多年前的浴血荣光。在战争厅,队员们通过动态沙盘了解志愿军战略部署,在英雄厅,黄继光堵枪眼、杨根思守阵地等事迹通过场景复原生动呈现,让大家直观感受到战士们“向死而生”的勇气。
全景画馆内,巨幅画作搭配声光电特效,再现了上甘岭战役的惨烈场景:炮火连天中,志愿军战士在焦土上反复冲锋,用血肉之躯筑起防线。“看到画面里战士们冻得发紫的脸仍紧咬牙关,才明白‘最可爱的人’这五个字背后是怎样的牺牲。”团队成员感慨道。这场沉浸式体验,让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触手可及的“精神教科书”。
图为抗美援朝纪念馆场景复原区 王艺迪 供图
断桥上思传承:于弹痕中续写“青春担当”
离开纪念馆,团队来到鸭绿江断桥。这座始建于1911年的桥梁,曾是连接中朝两国的交通要道,1950年被美军轰炸后成为断桥,桥身密布的弹孔至今清晰可见,宛如历史留下的“伤痕勋章”。
图为鸭绿江断桥 金思妤 供图
站在断桥上,队员们眺望对岸,江风拂面,仿佛能听见当年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豪迈歌声。讲解员指着桥梁残骸介绍:“战争期间,这座桥是运输物资的生命线,美军平均每天轰炸3次,丹东百姓却冒着炮火24小时抢修,硬是让它成了‘炸不断的钢铁通道’。”
站在断桥尽头,对岸朝鲜新义州的轮廓清晰可见,讲解员指着江面说:“大家看,断桥旁边就是现在的鸭绿江大桥,列车和汽车仍在繁忙通行,这正是‘和平’的模样——而这份和平,是当年的战士们用牺牲换来的。”“前辈们用热血守护家园,我们这代人更要把这份精神转化为奋斗的动力。”团队成员在交流中说。
图为“烽火青春·寻迹团队”抗美援朝纪念馆合影 周一彤 供图
实践团队的丹东之行就此画上句点,但心中的震撼与思考仍在延续。从纪念馆里凝固的历史瞬间,到断桥上斑驳的时光印记,队员们不仅触摸到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壮阔脉络,更深刻体会到“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精神内核。恰逢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两场伟大胜利形成精神共鸣——抗倭驱寇的14年抗战、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中华儿女始终以风骨与担当书写史诗。
80载岁月流转,精神血脉从未断裂。抗战中“血肉筑长城”的呐喊与志愿军向死而生的冲锋同是民族不屈的脊梁。作为新时代青年,站在历史节点,我们既是故事倾听者,更是火种传递者。
此次实践让队员深知:传承不只是缅怀,更是将“爱国、奋斗、担当”融入血脉。80年前青年赴国难,今日青年以“强国有我”续写华章,让红色精神在青春中奔涌,便是对历史最好的告慰。(通讯员 王艺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