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工商管理学院:“智善同行”团队深析慈善数字化困境与路径

发布者:李洁 樊迦 [发表时间]:2025-07-27 [来源]:团委 [浏览次数]:

当今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融入社会治理各领域,如何借助AI提升运作效率、优化监督机制、完善治理评价,成为慈善组织转型发展的关键课题。据此,713日至18日,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智善同行”团队奔赴南京、苏州、上海多地慈善基金会开展专项调研。此次实践,团队聚焦“AI赋能慈善组织的治理研究”,通过与多家慈善机构深度对话,探寻智能技术与公益的融合之道。

洞悉慈善数字化现状:AI应用“冰火两重天”

“我们写项目书、活动方案时,都会用Deepseek、文心一言这些工具参考一下。”惠济慈善基金会项目部部长的话道出了当前多数慈善组织的AI应用常态。惠济慈善基金会业务涵盖助老、助残、助困等多个领域,却始终将AI的使用限定在文字处理范畴。“筛选困境人群太难了,他们的资料不公开,身份证这些隐私信息不可能上传到AI系统。”工作人员的无奈,折射出慈善领域AI应用的普遍困境。

图为“智善同行”团队深度访谈惠济项目部部长 李洁 供图

在南京古都城墙保护基金会,AI的“笔墨”同样聚焦在文字工作上。“AI主要用来撰写文稿、总结调研活动,生成的内容还得凭经验二次修改。”该机构相关工作者坦言AI的准确性不足是最大顾虑,“比如生成问卷框架后,我们得反复提问来缩小范围,才能贴合‘散落城砖社区化保护’这样的具体需求。”而在数据整合方面,即便是财务软件已实现自动化报表,基金会仍未尝试用AI处理,因为“怕有漏洞,还得花大量时间核对,不如Excel表格来得踏实。”

苏州爱心达人基金会作为5A级公募基金会,对AI的使用更为广泛,团队成员每日都会借助Deepseek、豆包等工具推进工作。“策划助老项目时,AI能提供很多我们想不到的思路。”但秘书长张素兰也提到,数据处理仍是短板,“它只能识别部分格式的数据,打个比方,如果说是上传视频,AI就不能识别。”更值得关注的是,该机构与腾讯合作的AI生成志愿者故事《当敲门声响起:三元一村里的温情相遇》得到了很好的反馈,但AI味重、可阅读性待提升的问题仍需解决。

通过与三家基金会的对话交流,队伍成员们认识到,不同慈善组织应用AI的共性表明AI技术虽然推进了慈善事业的发展,但其应用场景仍具有局限性。慈善领域的AI应用正处于过渡的关键期,需突破数据隐私与技术适配双重关卡,回归慈善本质,如此才能让AI赋能更上一层楼,让善意精准而温暖地抵达有需之地。

对话唐君远基金会:数字化转型的“三重门”

带着在南京、苏州调研所积累的疑问与思考,调研团队来到上海唐君远教育基金会,与基金会秘书长张伟展开了一场深入的对话。“中国的基金会还处在数字化积累阶段,AI应用刚起步。”张秘书长的话道出行业现状。他指出,文档系统已实现部分信息化,但办公系统仍未完全脱离纸质流程。“法定任命的纸质签名不能少,但内部文件传递、简单文案处理已能借助AI。”张秘书长举例,设计项目时输入关键词,AI能快速出具方案初稿,但“必须人工修改,不然就可能像几所大学校庆贺电那样,出现一字不差的重合笑话。”

图为“智善同行”团队与张伟秘书长进行深度访谈 樊迦 供图

谈及AI应用的瓶颈,张伟秘书长直言三大难题:首先是数据量不足,大量信息尚未数字化,难以支撑大模型分析;其次,隐私风险突出,受助者信息上传可能导致泄露,“未来我觉得随着AI的发展,人们的隐私会越来越少,现在骗子都能利用AI造假”;最后是成本压力明显,“像这种通用的东西,它本身就是免费的,专业性的东西肯定就是要收费的,付费的专业工具用不起,免费的通用模型准确性不够”。针对成本问题,上海一家未接受采访的慈善基金会在简单的线上交流中同样表示,“我们都是人工,慈善基金会资金不能用在这方面支出。”

对于未来,唐君远慈善基金会负责人强调“循序渐进”的重要性:首先要完成从纸质到数字化的转型,积累足够数据;第二步是提升算力,开发针对基金会的专业大模型,比如能自动生成标准化捐赠协议、个性化项目表格的系统;第三步才是探索AI在项目跟踪、监督反馈等场景的深度应用。

这番话让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AI赋能慈善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需要匹配行业特性的系统性变革。

图为“智善同行”团队与唐君远秘书长张伟合影 樊迦 供图
 

破局之道:构建“慈善AI”生态的渐进式策略

当技术理性遇上人文关怀,此次调研展现了理性与关怀的碰撞,既揭示了AI落地的现实阻力,也引发对慈善本质的再思考。通过这次调研,队员们认识到,中国慈善事业的数字化智能转型并非简单复制,而需搭建适配行业的技术平台。既要跨越数据与成本难关,又要守护公益温度与底线。未来,慈善数字化需多维度协同创新,搭建适配的技术平台,让技术锚定“善意传递”——让AI在识别需求时更敏锐,在链接资源时更精准,在传递温暖时更细腻。或许,真正的突破不在于技术先进程度,而在于让代码饱含人文关怀,让数字化升级成为善意生长的土壤。唯有技术成为放大善意的扩音器,慈善数字化转型才能达至理想彼岸。(通讯员 李洁 樊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