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感悟中华文化底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7月10日到7月20日期间,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天下文枢团”走进南京科举博物馆,在笔墨书香与历史遗存中追溯科举制度的千年历程,探寻其中蕴含的中华智慧与文化基因。
历史场馆:承载千年文脉的精神殿堂
南京科举博物馆坐落于江南贡院遗址之上,这座隐匿于夫子庙旁的文化地标,以“墨砚”沉浸式展陈,串联起从隋至清1300余年的科举史。当天下文枢团的成员们穿过刻有“江南贡院”字样的牌坊,池中倒影与古建相映,瞬间让人感受到“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历史厚重。
实地探访:解码科举中的文化密码
首站步入“历史沿革”展厅,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首先聚焦“历史沿革”展厅,对泛黄的“浮票”(古代准考证)进行细致观察,记录下考生籍贯、相貌信息及防伪印章的样式特征,还通过测量“考篮”尺寸、清点内部物品,还原考生奔赴考场的物资准备情况。针对“公平取士”理念,成员们与讲解员展开深入交流,结合展厅史料梳理出科举制度在打破门第限制方面的具体措施,并形成专题讨论笔记。穿过展厅,在复建的“号舍”群区域,团队采取分组体验方式:一组模拟考生在不足1.5平方米的空间内静坐,感受连续三天三夜考试的环境压力;另一组对墙上《千字文》编号进行整理,比对不同朝代号舍的布局差异。体验结束后,成员们提出了“建立多维度监督机制保障考试公正”等观点。在“状元文化”展区,团队成员对清代状元陈初哲的“状元及第”匾额进行分析,体会其中蕴含的儒家理想,之后并结合文天祥、张謇等状元的生平事迹,编排了“状元精神”情景剧,在模拟表演中体会先贤“为天地立心”的担当。这次的实践互动让团队成员们明白科举不只是考试,更是中华文化对‘勤学’‘进取’精神的代代相传。

图为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外观场景 刘慧 供图
实践升华:让传统文化照进青春担当
从隋朝首创科举考试制度以来,它打破了门第限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以儒家经典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有助于选拔优秀人才,提高官员素质。与此同时,在明清时期,随着专制王权的强化,科举考试制度也走向僵化。考试采用八股取士,内容主要局限在儒家经典和诗词歌赋等文学方面,禁锢思想发展,与社会实际需求严重脱节。即使如此,其蕴含的“公平竞争”“学而优则仕”理念,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结束后,团队召开总结会,梳理出科举制度中的“公平”“勤学”等精神内核,形成实践报告,提出“将科举文化融入校园思政教育”的3项具体建议,包括开展科举主题辩论赛、制作历史人物事迹展板等。

图为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卷轴展品 刘慧 供图
据博物馆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南京科举博物馆不断创新展陈方式,如“线上云游”“VR考场”等项目,让更多人足不出户便能探寻科举文化。从考场到朝堂,从笔墨到精神,南京科举博物馆正以独特的方式,让人们在回望历史中读懂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在传承中汲取奋进的力量。通过此次实践,团队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传承的青春责任。团队响应国家号召,将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走访周边学校、社区开展宣讲,让千年文脉在当代焕发新活力,助力中华文化走近大众、走向世界。(通讯员 石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