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财政与税务学院:“碳索苏乡”团队深入调研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九华村

发布者:张梦迪 刘雨桐 李雨轩 [发表时间]:2025-07-27 [来源]:团委 [浏览次数]:

 为探寻低碳发展理念在乡村治理中的实践路径,破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密码,7月9日下午,南京财经大学财政与税务学院 “碳索苏乡” 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南京市浦口区九华村,展开了一场关于 “零碳乡村” 建设的深度调研。作为全国首批 “零碳乡村” 认证单位,九华村如何在绿水青山中开辟发展新局?团队通过与村干部座谈、实地走访特色产业、观察村民生活场景,揭开了这座山村从 “生态优势”到“发展胜势”的转型奥秘。

图为九华村赭洛山茶文化园 张鑫 供图

  生态基底:三方合力奏响绿色发展 “交响乐”

“村里能拿到全国首张‘零碳乡村’认证,靠的不是运气,是‘天帮忙、人努力、机制保’。”在九华村党群服务中心,村党委书记指着墙上的生态地图,向调研团队道出了核心密码。

九华村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95% 的森林覆盖率让村庄宛如被绿色屏障包裹,马尾松、香樟等乡土树种构成的“天然碳汇库”,每年可固定二氧化碳超万吨。更难得的是,村庄全域无工业企业,以茶叶种植为主的第一产业从源头规避了污染风险,为“零碳”建设奠定了纯净基底。

而这份“天然优势”的落地,离不开制度设计的“人为助力”。九华村创新推行的“三包”管理体系颇具特色:村两委班子分片包抓生态规划,部门干部包组落实具体措施,村民组长包户督促日常环保。“小到屋檐下的排水沟清理,大到山坡的退耕还林,每个环节都有人管、有人抓。”村干部的介绍让团队成员感受到基层治理的精细度。

社会力量的加入更让生态建设如虎添翼。在村头的新能源停车场,12个蓝色充电桩整齐排列,这是当地一家新能源企业投资50万元建成的惠民项目;村民屋顶的太阳能板则是“企业 + 农户”模式的结晶——企业免费安装,发电量优先供农户使用,余电并网收益按比例与农户分成。通过这些低碳发展方式,不仅大大减少了环境污染,更提高了村民们的收入。

图为九华村讲解员为团队成员讲解 张鑫 供图

  思想建设:文化浸润培育生态自觉 “新风尚”

通过村干部讲解,调研团队了解到村内村民思想建设工作频繁开展,推广新文明村风。本村建有文明实践站,主要由志愿者支撑,常态化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宣讲、组织环卫党员志愿者队伍。村内打造生命体验馆,优化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平台,开展政务服务窗口季度文明评比活动。村内随处可见相关“道德模范”宣传海报、文明标语、垃圾分类站点、碳积分兑换指导手册,潜移默化影响村民,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行党建引导,利用“全国文明村”、“零碳乡村”的证书认证,调动村民集体荣誉感,使文明新风在九华村落地生花,提高了村民环保意识、促进思想文化建设。

图为九华村滑翔伞基地 李雨轩 供图

  因地制宜:特色产业走出 “生态 +” 融合新路径

调研过程中,团队深刻感受到九华村在发展道路上的独特智慧——将曾经被视为发展“劣势”的条件,巧妙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优势”。过去,九华村森林覆盖率高,限制了耕地的扩展;人多地少的现状,让传统农业发展空间受限;背靠大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与外界的便捷沟通。

但九华村没有被这些所谓的“劣势”困住脚步,而是因地制宜,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凭借着高森林覆盖率带来的优良生态环境,九华村大力发展绿色生态茶叶种植。通过精细化管理、提升加工工艺,不断增加茶叶的品牌附加价值,让每一片茶叶都承载着生态的馈赠。如今,这里的茶叶不仅畅销各地,更成为了九华村一张响亮的绿色名片。

同时,九华村依托背靠大山的独特地形优势,大胆引进滑翔伞、马术、露营等特色项目。这些项目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为村子带来了旺盛的人气和可观的收入,更在游客的口口相传中,扩大了九华村的品牌影响力。此外,建立的研学基地,让孩子们能够近距离接触自然、了解乡村文化,进一步丰富了村子的产业形态。

图为团队成员合影 李雨轩 供图

九华村以创新的思维和务实的行动,将 “劣势” 变为 “优势”,成功走出了一条特色乡村振兴与绿色发展相辅相成的新路子,为其他乡村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从 “三包” 机制筑牢生态基底,到文化浸润培育环保自觉,再到特色产业激活绿色动能,九华村用 “零碳乡村” 的建设成果,书写了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的乡村振兴答卷。团队成员们表示,此次调研不仅是一次实践学习,更是一场深刻的 “生态教育”。九华村的故事证明,当政府引导、企业参与、村民共治形成合力,当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找到平衡点,乡村就能走出一条既有 “颜值” 又有 “价值” 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而这,或许正是 “零碳乡村” 给予中国乡村振兴的最珍贵启示。(通讯员 张梦迪 刘雨桐 李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