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党史、感悟革命精神,7月11日,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逐光寻访队”走进渡江胜利纪念馆,通过实地参观、聆听讲解等方式,重温解放战争时期渡江战役的壮阔历史,在红色教育中汲取奋进力量。
渡江胜利纪念馆坐落于长江之畔,主体建筑以“木船渡江”为设计灵感,象征着人民解放军乘木船突破长江天险的壮举。纪念馆前49根红色立柱巍然矗立,整齐排列成阵列式布局,气势恢宏。立柱高约10米,柱身呈红褐色,象征着1949年渡江战役的胜利年份,每一根都如同历史的见证者,默默诉说着那段突破长江天险、解放江南的壮阔历程。

图为渡江胜利纪念馆前的红色立柱 刘笑然 供图
史料陈列:触摸军民同心的热血温度
“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这句标语在渡江胜利纪念馆的展墙上如同一团跳动的火焰格外醒目,刚劲有力的字迹里仿佛还能听见当年军民齐声呐喊的回响。实践团队的成员们驻足凝视影像屏幕与泛黄史料,仿佛瞬间被拉回了那个战火纷飞却热血沸腾的年代。屏幕里闪过的画面中,百姓的面容质朴得像脚下的土地,黝黑的脸庞上刻着岁月的沟壑,却挡不住眼神里的光亮——那是对解放军的信任,对胜利的渴望,更是“军民一心”四个字最生动的注解。这些平凡的身影,用最实在的行动诠释着“共赴胜利”的勇气,他们的眼神穿越时空,与驻足观看的团队成员们相遇,将那份跨越七十余载的热血温度,一点点传递到每个人的心底,让人真切感受到,渡江战役的胜利,不仅是枪林弹雨中的冲锋陷阵,更是千万百姓用肩膀扛起的民心所向。

图为“逐光寻访队”队员驻足参观 刘笑然 供图
在武器陈列区,一排排陈旧的枪支静静“伫立”。这些曾在渡江战役中冲锋陷阵的武器,虽已褪去硝烟,却依然带着历史的厚重。这些武器见证了解放军战士以简陋装备对抗敌人的无畏,也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胜利的来之不易——是战士们的热血牺牲,是百姓们的倾力支持,共同铸就了渡江战役的辉煌战果。图中的日本三八式步枪,它细长的枪身和独特的防尘盖设计,让人一眼就能认出它的来历。在抗日战争时期,它是日本侵略者的主要武器之一,而在解放战争中,中国军人通过缴获将其为己所用。这把枪见证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从反抗侵略到推翻反动统治的伟大历程,也成为了中国军人灵活运用敌人武器打击敌人的有力证明。

图为渡江战役胜利纪念馆内枪支 刘笑然 供图
场景复原:重现渡江战役的壮烈瞬间
一艘艘渡江木船与逼真的场景复原,瞬间将团队成员带回1949年那场惊心动魄的战役。在大型场景展示区,波涛汹涌的江面、炮火纷飞的战船,生动再现了解放军战士乘木船强渡长江的壮烈画面。船帆上,毛主席诗词笔力遒劲,与江面的战火硝烟交织,诉说着“宜将剩勇追穷寇”的豪迈决心。木船虽历经岁月,却依旧能让人感受到当年战士们“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的坚定信念,仿佛看到他们迎着枪林弹雨,奋勇向前的身姿。

图为渡江战役复原场景 刘笑然 供图
感悟传承:让红色精神照亮青春征程
参观过程中,团队成员们不时交流感悟,被革命先辈的英勇与军民同心的力量深深震撼。从支前民众的无私奉献到武器背后的热血战斗,再到渡江木船的破浪前行,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着“团结就是力量”的真理。
走出纪念馆,团队成员表示,此次“三下乡”之行是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渡江战役承载的红色精神不仅是历史记忆,更是当代青年奋进的动力。作为新时代的学子,将传承“打到哪里,支援到哪里”的担当与团结,把红色精神融入学习生活,以实际行动续写青春奋斗篇章,让革命先辈精神熠熠生辉。此次之行也让团队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读懂红色基因的深刻内涵,未来团队成员们将继续以青春之姿传递红色薪火,让渡江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通讯员 刘笑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