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绿色发展”号召,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增强青年学子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7月10日,南京财经大学应用数学学院“青衿绿韵队”成员带着专业的知识和青春的热情,前往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鸿运嘉园社区开展“青春筑梦垃圾分类行动”主题实践活动。团队成员通过实地调研、科普宣讲、互动游戏、实践参与等形式,深入探索垃圾分类的现状与挑战,助力社区环保行动。
初探社区现状:垃圾分类的“知”与“行”
鸿运嘉园社区是南京市首批垃圾分类示范小区之一,但团队成员在走访中发现,尽管社区内设有四色分类垃圾桶,居民的实际分类行为仍存在诸多问题。下午13时,队员们跟随社区保洁员李阿姨巡查垃圾投放点,发现部分居民将厨余垃圾与可回收物混装,甚至随意丢弃在楼道角落。“ 很多人觉得分类麻烦,尤其是老年人对分类标准不熟悉。”李阿姨无奈地说。
为深入了解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团队设计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0%的居民表示“支持垃圾分类”,但仅45%的居民能准确区分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一位带着孩子的母亲坦言:“平时工作忙,垃圾都是随手一扔,分类知识确实了解不多。”
科普宣讲进社区:从“理念”到“实践”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团队决定以“趣味科普”为核心,开展系列宣传活动。7月10日下午14时,社区广场上搭起了“垃圾分类大作战”互动展台。队员们用自制的四色迷你垃圾桶模型和道具,设计“分类投掷赛”“环保知识问答”等游戏,吸引近百名居民参与。小朋友们在游戏中学会了区分电池(有害垃圾)和纸箱(可回收物),而老人们不仅通过图文展板记住了“剩菜剩饭属于厨余垃圾”更在这次活动后意识到过期药品也不可以随便扔。团队成员表示:用游戏代替说教,能让知识更深入人心。活动结束后,社区居委会主任张女士点赞道:“大学生们的创意让枯燥的政策‘活’了起来。”
游戏过后,队员们戴上手套、手持垃圾夹和分类袋,化身“社区清道夫”,对社区卫生死角展开地毯式清理。在37℃的高温下,绿化带深处堆积的塑料袋、楼道缝隙里的烟蒂、健身器材旁的饮料瓶被逐一“揪出”。清理花坛时,大量混投的尿不湿和厨余垃圾发出的刺鼻气味令人窒息。“亲手捡起这些垃圾,才真正体会到乱丢的危害!”实践团队队员亲身感慨道。

图为居民参与垃圾分类互动游戏。卢静怡 供图
困境与思考:环保之路任重道远
尽管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团队也发现了更深层的问题。社区保洁员反映,部分分类后的垃圾在运输时仍被混合处理,挫伤了居民积极性。此外,流动人口多的区域监管难度大,乱丢垃圾现象屡禁不止。“光靠宣传不够,还需要政策和技术配套。”团队指导老师杨老师建议,“比如建立垃圾分类积分兑换制度,或引入智能分拣设备。”队员们也意识到,环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长期协作。
夕阳下,团队成员与社区居民共同在环保倡议墙上按下手印,许下“践行垃圾分类”的承诺。团队得出总结,这次实践让其看到微小行动的力量。未来,应当从志愿呼吁到社会持续关注环保议题,用青春智慧为可持续发展助力。

图为团队在鸿运嘉园社区合影留念。秦玥阳 供图
鸿运嘉园社区的栀子花香随风飘散,而“青衿绿韵队”通过此次活动热情播下的绿色种子,正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通讯员 秦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