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工商管理学院:“智护银龄”团队深入调研南京市养老院智慧养老现状

发布者:姚露 [发表时间]:2025-07-17 [来源]:团委 [浏览次数]:


为响应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号召,聚焦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的智慧养老服务需求,以“探索智能养老新模式,关注老年人真实需求”为宗旨,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智护银龄队”于2025712日起,先后前往南京市各区多个养老机构与社区,通过对话老人洞察真实需求,对话社工挖掘服务痛点,探索科技与人文平衡的青年方案,助力破解老龄化社会智慧养老落地难题。

对话老人:倾听老人心声,感知需求温度

712日下午两点,调研团队来到钟山银城月苑颐养中心,这是钟山集团和银城集团携手打造的一家中高端养老机构,主要针对高龄自理、半自理、介助、介护、失能失智型长者,提供全方位的生活照料、健康医疗等专业服务。团队成员抵达时,恰逢中心举办红色主题活动。活动室内,年逾八旬的老人们正专注地聆听社工讲述红色故事,或轻声哼唱着熟悉的旋律,氛围庄重而温馨。待活动结束,在社工的引荐下,团队与老人们展开了交流。

图为养老中心老人在参加主题活动 姚露 供图

交流中,一位满头银发、思路清晰的老奶奶,向队员们分享了自己的往事。老奶奶曾是一名知青,因此谈起养老话题时,观点既开明又充满思辨。“养老院里要是能用上机器人帮手,那可是件大好事!”奶奶语气肯定地说,“能实实在在帮护工们减轻点担子,人手不够、照顾不过来的时候,机器人能顶上,这对咱们老人、对护工都好。”然而,当话题转到机器人进入家庭时,奶奶微微蹙眉,流露出关切:“可要是家里头全靠机器人伺候老人,日子久了,那份亲人间的热乎气儿会不会就淡了?”老人向调研队员强调,“电视上、报纸里总说机器人多能干,可我活这么大岁数,还没亲眼见过能照顾人的真家伙呢!最好啊,能让咱们这些老骨头亲眼看看、试试,心里才踏实,才敢说好不好。”

图为队员在和老人及社工交谈 胡子鑫 供图

老人们坦诚而深刻的分享,让队员们深切体会到智慧养老技术落地必须直面的核心命题:如何在提升照护效率的同时,守护住老人心中最珍视的人间温情?老人眼见为实的朴素诉求,更凸显了技术被服务对象所感知、所信任的极端重要性。此外,队员还意识到技术对功能性空白的填补,绝不能以稀释人的情感联结为代价。老年人的心声,也折射出高龄群体对智慧养老既期待又审慎的复杂心态,为团队后续调研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视角。

对话社工:初探养老现状,锚定调研方向

与养老院老人们结束交流后,团队便与深耕养老服务一线的社工们展开座谈。刚落座,社工负责人便打开了话匣子,将日常工作中的难题娓娓道来。负责人说,不少老人愿意住养老院,一方面是喜欢这里的热闹氛围,能和老姊妹老哥们儿说说话;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子女工作太忙,实在顾不过来。对于老人健康方面,最重要的便是高血压、高血糖这些日常监测,尤其是对那些记不清事儿的老人,护工们需得时刻留心、及时照应,一点马虎不得。而聊起护工的不容易,社工负责人话里透着心疼,“护工们那份真心实意的照顾,是老人过得舒坦的根子。可活儿又重又杂,护工们自己也需要更多帮衬、多学点本事才行啊!”

关于智能养老设备,社工们觉得“眼下这辈老人摆弄复杂机器确实费劲,冷冰冰的机器终究比不上人和人之间的热乎气儿。”社工们反复提到“不管弄啥服务,都得贴着老人的心思来,得让他们觉得方便、自在”。因此,对于添置智能养老设备的想法,社工们直摆手:“难!好多老人连手机都用不明白,新玩意儿恐怕更玩不来。”此外,负责人还分享了一个细节:老人可能因为舒适度问题而拒绝佩戴一些智能设备,或者因不自觉将其摘下导致监测失效。这让团队意识到,养老院的智慧化,不仅要服务老人,更要赋能护工——用技术优化他们的工作流程、提升照护效率与质量,从而为老人带来更温暖、更专业的服务。设计智能养老设备时,需充分考虑到不同老人的需求和特点,包括老人的生活习惯、认知能力和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当前市场上的一些设备可能更偏向于居家使用,而对于养老院中的老人来说,可能需要定制化和易于协作的智能设备。


图为队员们在与社工负责人交谈 胡子鑫 供图

实践感悟:以青春之力,助养老事业

调研时间虽短,却让团队成员收获满满。从老人想亲眼看看机器人的质朴期待,到社工护工需要更多支持的恳切呼吁,再到对智能设备操作要简单、戴着要舒服的现实要求,这些来自一线的真实声音,为团队指明了智慧养老探索的方向,必须扎扎实实从养老具体需求出发。团队深刻认识到,技术不是目的,解决实际问题才是关键。与其追求概念上的高科技,不如专注于研发老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东西,设计需锚定无感或极简的使用体验。

 

 

图为实践队部分队员与负责人合影 姚露 供图

此次调研为团队智慧养老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团队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入养老服务中心,剖析养老需求痛点,结合青年科技素养与人文关怀,探索智慧养老更普适的解决方案,为新时代养老事业贡献属于青年的青春之力与责任担当。(通讯员 姚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