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将理论学习与乡村实践相结合,7月5日至11日,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乡音传声筒”实践团队前往合肥市包河区桥头集镇郭陈村、大圩镇葡萄采摘园、循环经济园社区等地,通过走访基础设施建设现场、参与特色农产品产销、开展深度访谈等方式实地探寻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为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积累一线经验。
网格长“织网”守护稻田:乡村治理显成效
7月5日至7月7日,团队走进以水稻种植为主导产业的郭陈村,探究网格化治理下的乡村新貌。全村被科学划分为6个网格,每个网格设专职网格长,他们穿梭于田间地头,成为乡村发展的“贴心管家”和党政的“传声筒”。
在走访过程中,队员来到网格长丁福姐家中。丁阿姨热情地介绍道:“我的网格里有32户村民,近500亩稻田。每天清晨,我都会骑着电动车巡查一遍,看看稻田的灌溉、病虫害情况。”丁阿姨的手机里,存着网格内所有农户的联系方式;还专门建立了微信群,方便及时沟通。村民遇到水稻种植技术难题、灌溉设备故障等问题,只需在群里反馈,丁阿姨就会第一时间协调解决。
“去年台风来袭,丁网格长连夜组织我们转移物资,帮着加固稻田排水设施,让大伙的损失降到了最低。”村民刘大姐对队员说道。为提升村民水稻种植技术,丁福姐还定期邀请农技专家,在自家院子里举办田间课堂,讲解选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知识。

图为郭陈村网格长丁福姐家中标牌 温欣雅 供图
如今,在网格长们的努力下,郭陈村水稻种植标准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去年全村水稻总产量同比增长12%。网格化管理模式不仅提高了乡村治理效率,更凝聚起村民发展产业的强大合力。“只要大伙信任我,我就会继续当好这个网格长,守护好咱们的稻田。”丁福姐坚定地说。未来,郭陈村将继续深化网格化管理,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智慧云端种植:大圩葡萄开启云端产销模式
7月8日,实践团队来到大圩镇葡萄种植基地。正值葡萄丰收季,连片的葡萄大棚如绿色海洋,紫红色的夏黑、翠绿的阳光玫瑰挂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果香。队员们跟随种植户周克红走进大棚,体验葡萄采摘的全过程。

图为克红葡萄园内的景象 梁馨语 供图
“采摘得轻拿轻放,不能碰掉果霜,不然卖相就差了。”周克红边示范边讲解,粗糙的手掌在葡萄串间灵活穿梭,剪下的葡萄串稳稳放入衬着软纸的竹篮中。这位有着15年种植经验的果农,如今经营着12亩葡萄园,年收入超过20万元。周克红以前就靠路边摆摊卖,遇着下雨天就愁得睡不着。如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商平台成为葡萄销售的新渠道。在当地的电商服务中心,主播们正对着镜头热情地介绍着各类葡萄品种:“家人们,看这串阳光玫瑰,颗粒饱满,甜度高,汁水足,现在下单,明天就能送到您家!”屏幕上,订单信息不断滚动,来自全国各地的消费者通过网络,品尝到了来自大圩的新鲜葡萄。
据了解,为了拓宽销售渠道,当地政府积极引导葡萄种植户与电商企业合作,开展直播带货、网络预售等活动。同时,加强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确保葡萄能够快速、新鲜地送达消费者手中。除了线上销售,当地还积极发展农旅融合,打造葡萄采摘园旅游项目,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周末带着家人来这里采摘葡萄,既能亲近大自然,又能品尝到新鲜的水果,非常惬意。”游客王女士说道。从田间到云端的转型,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科技赋能、电商助力和产业融合,葡萄产业实现了从传统种植到多元发展的华丽转身,不仅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图为果农为队员示范剪葡萄 温欣雅 供图
从村委会到居委会:续写“邻”距离新篇章
7月10日到7月11日,团队走访循环经济园的泰和社区。从阡陌纵横的村落到高楼林立的现代化社区,太平村完成了从村委会到居委会的转型。而角色转型的背后,是始终如一的暖心服务,续写着为民服务的“邻”距离新篇章。
队员们跟着泰和社区居委会主任陈亮勤的步伐,走访了一些居民家中,了解到针对老年居民不适应新环境的情况。居委会开设“新生活课堂”,教大家使用智能门禁、自助缴费机;定期举办烹饪、手工等兴趣活动,增进邻里感情。“刚搬来觉得陌生,现在社区活动多,还帮我们解决难题,特别暖心!”居民丁奶奶感慨道。除此之外,队员们还向丁奶奶宣传了一些国家对于乡村治理的新措施和新改变。

图为团队成员向丁汝萍奶奶宣传 温欣雅 供图
通过对陈主任的采访,团队成员了解到拆迁搬迁后,居民们面临邻里矛盾、物业管理等新问题,此时社区居委会能迅速组建由原村干部、网格员构成的服务团队,通过入户走访、线上社群、24小时服务热线收集诉求。如居民刘先生因楼上漏水与邻居产生纠纷,居委会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上门协调,联系物业维修,化解矛盾。
从乡村到社区,从村委会到居委会,改变的是环境与治理模式,不变的是为民服务的初心。未来,泰和社区将持续优化服务,让搬迁居民在新家园收获稳稳的幸福。

图为团队成员在泰和社区居委会合影 温欣雅 供图
此次调研从郭陈村网格长守护下的千亩稻田,到泰和社区居委会延续的暖心服务,再到大圩葡萄从田间走向云端的产业革新,“乡音传声筒”实践团队用脚步丈量乡村大地,在一线实践中见证了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这些生动实践不仅展现了基层治理的智慧、服务为民的温度与产业创新的活力,更让高校学子深刻理解了“乡村振兴不是口号,而是脚踏实地的行动”。未来,团队将带着这份田野间的感悟,持续探索高校与乡村的联动模式,让青春力量融入乡土,让理论之花绽放在振兴之路。(通讯员 梁馨语 温欣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