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索数字赋能、新乡贤引领的江苏发展城乡融合机制,依托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强化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农村”和“鼓励新乡贤等力量参与乡村建设”的政策导向,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新贤数字领航团”于2025年7月9日至11日,聚焦文化传承、产业转型及基层治理等关键方面,先后前往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与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灵台村开展实地调研。
作为江苏城乡融合实践的典型样本,徐州市马庄村凭借文化与数字技术融合的模式,通过现场直播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在活化非遗和创新治理方面的经验入选江苏省委一号文件重点推广案例。而常州市灵台村则通过盘活土地资源推进产业转型,借助网格化基层治理探索城乡融合路径。两地经验均对构建特色发展机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团队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等方式,调研两地在文化传承、产业转型及基层治理中的创新实践,希望总结可复制推广的发展经验,为完善江苏城乡融合机制提供实践依据,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
马庄村香包直播探秘:见证非遗变现新路径
在马庄村香包推广直播基地,团队成员见证了数字技术如何为传统非遗注入活力。主播们穿梭于工位间,通过镜头特写展示精细针脚,生动讲解纹样寓意与药材功效。通过采访直播人员,团队成员了解到这套融合了线上直播引流和线下工坊体验的新模式成效显著:2024年香包销售额突破1400万元,带动400余名村民就业增收。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马庄村在城乡融合方面的成功实践得益于能有效利用数字技术助力传统技艺,若能因地制宜地推广到其他同类型乡村,将有望拓宽销售渠道,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图为调研团参观马庄村香包直播基地 李思雨 供图
对话基层工作人员:解码治理新思维
在基层治理方面,马庄村建立由七支代表队伍和微信联系群共同构成的协商机制,“我们每月召开民主理财会和协商议事会,党员代表和群众代表共同参与村务决策,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管理人员表示,这一机制让村务透明度显著提升,同时村里常年举办的“十佳婆婆”“十佳媳妇”评选活动有效降低了矛盾纠纷发生率。而村内企业提供的稳定就业岗位,更让马庄村劳动力流失率常年低于周边村庄,形成产业留人、文化聚心的良性循环。此外,在数字化治理实践方面,村内2023年上线的名为“全家福”的信息系统,通过整合全村村民与房屋基础信息,实现了党务村务动态管理。村民可通过参与活动积累积分,在百姓积分超市兑换生活用品。

图为调研团深度访谈马庄村工作人员 李思雨 供图
深入灵台村:探索产业转型城乡融合新路径
与马庄村选择的城乡融合发展路径不同,灵台村通过盘活土地资源推进产业转型,借助网格化基层治理探索城乡融合路径。
“全村55个村民小组中,90%的土地已从传统种植业转向渔光互补、蟹鱼稻循环养殖等项目。”村委会工作人员表示,通过将土地集中租赁给合作企业的方式,村民年均增收,“老一辈种不动田,我们就把土地‘变活’,既保证租金收益,又让年轻人能安心在周边企业务工。”作为苏南地区单体规模最大的集中式渔光一体项目,前黄镇渔光互补项目总投资30.59亿元,灵台村通过村企共建参与其中,项目建成后预计年绿色发电量7.2亿千瓦时,可节约标煤24.3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6.56万吨。团队成员意识到,灵台村产业转型的成功证明了乡村可以通过规模化、绿色化产业转型激活当地资源潜能,为村民带来稳定增收。
这一产业转型的顺利推进,离不开网格管理的基层治理支撑。“四个网格对应原四个大队,镇里的网格工作群每天会处理各类事务,从垃圾清运到政策宣讲,工作人员走访时会发放手册,确保信息传递不落一户。”工作人员介绍道,同样,针对村里老年人居多的特点,村委会会通过电话通知或者公告栏公示的传统方式,并且借助大学生选调生的力量提升行政效率,“他们带来的新思路,让我们在项目申报、数据统计上少走了很多弯路,为本村工作提高效率。”

图为调研团与灵台村副书记交谈 李思雨 供图
谈及发展挑战,灵台村副书记表示:“资金短缺是主要瓶颈,目前渔光互补项目由多村联合推进,村集体收入有限,政企合作政策还在规划中。”不过,随着渔光互补项目即将落地,村里计划通过乡村旅游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产业转型的潜力正持续释放。

图为调研团在灵台村合影 李思雨 供图
实践悟真知:构建数字桥乡贤梁
通过这次对马庄村与灵台村的深入调研,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了江苏城乡融合实践中数字赋能与基层治理创新的强大生命力,也对如何促进城乡融合有了更明确的认知。
在快速迭代的数字时代,只有让技术扎根乡土,才能走好乡村振兴之路。马庄村将非遗香包搬进直播间,用抖音传播非遗文化,年销售额突破1400万元,灵台村盘活土地资源,依托网格实现事务高效处理,由此可见,乡村振兴离不开数字技术这双翅膀。两地路径不同,却都印证了乡村振兴没有标准答案,只有立足资源禀赋,才能找到适合自身发展道路的真理。
这次调研之旅让团队成员受益匪浅,队伍队员意识到城乡融合的未来,在于通过构建数字桥和乡贤梁,将其作用于文化传承、产业转型及基层治理等方面,最终实现城市与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局面。期待未来可以有更多乡村借鉴这些发展实践经验,让数字与乡土共生,让治理与发展共进,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通讯员 曹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