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至7月12日,南京财经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丝路箱伴”团队带领团队成员前往江苏南京、连云港、徐州等地开展社会实践,旨在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中欧班列运营现状,助力江苏制造高质量发展出口。
7月10日,南京财经大学“丝路箱伴”团队的16名学生走进江苏海外集团,以青年视角探访中欧班列运营的破冰实践。在堆满集装箱的货场、繁忙的调度中心,团队成员用脚步丈量国际贸易的脉搏,探索一条钢铁丝路何以破解去时满箱、同质竞争的路径,更在调研中探寻中国制造的突围智慧。
实践课堂:集装箱背后的国家战略
“以前只在新闻里看到‘中欧班列’,今天才知道一个环节的局部优化,竟然意味着3万元的成本挽回。”团队成员赖玺睿在货场记录本上写下感触。在集团调度中心,屏幕上闪烁的跨国货运路线让队员们大开眼界——从南京到汉堡,列车要穿越6个国家,而每一趟满载而归背后都是精密的数据算法支撑。

图为江苏海外集团董事长与团队项目成员合影 黄圣娟 供图
江苏海外集团国际技术工程公司董事长林敏向学生团队展示了一组对比数据:全国范围来看,江苏制造业企业效率下滑、货运成本攀升,在全国竞争中优势缺失。“就像出租车送客到郊区‘抢客’,江苏竞争线路布局、货源结构同质化问题突出。”生动的比喻让队员们瞬间理解同质化竞争的经济痛点。队员张天昊追问:中欧班列为什么不能像快递车一样往返带货?这一追问,恰好引出了本次调研的核心问题。
“丝路箱伴”团队不断深入国际贸易一线,将课堂知识转化为破解国家战略难题的行动,从钢铁丝路的困境中读懂中国制造全球化的真实挑战。
青年方案:在贸易困局中寻找微光
7月11日,团队前往海外集团徐州调度中心,持续深入了解江苏中欧班列目前服务的痛点与问题,并帮助江苏海外集团搭建企业差异化服务路径。
针对江苏海外集团面临的精密材料运输流程效率与风险管理短板问题,团队搭建CCA一单一箱制及双向过境定向线路为总思路,设计调度集散体系、物流核算中枢等多个环节帮助企业解决具体问题。

图为团队成员积极为企业搭建措施 黄圣娟 供图
“国际贸易不是简单的买卖,需要全球产业链的协同配合。”团队成员陈杭在小组讨论中感慨。更令成员们触动的是江苏的差异化策略——当内地城市通过降价争夺货源时,江苏海外集团选择深耕本土新能源产业链,用江苏智造的不可替代性赢得话语权。

图为海上运输场景 赖玺睿 供图
这次富有深度的实践活动中,青年学子亲身体验了国际贸易的考题,它没有固定不变的标准答案,却考验着智慧与应变力。江苏企业凭借其破局智慧,通过创新的市场策略和灵活的商业模式,成功化解了贸易壁垒;与此同时,青年一代的创新勇气,如勇于探索新技术、敢于突破传统的胆识,正在为古老的丝绸之路注入勃勃生机与现代活力。如今,这条历史悠久的商道焕发新生,古老丝绸之路的新故事,正由这些年轻的手掌精心书写初章,每一步都凝聚着青春的力量与未来的无限可能。
南京财经大学“丝路箱伴”团队将继续进行一系列调研,希望通过这些调研,让更多的大学生亲身感受中欧班列的发展和变化,在中欧班列的钢铁洪流中,找到个人成长与国家战略的交汇点。(通讯员 赖玺睿 张天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