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文耘乡野”实践团队深入调研胜利村西瓜种植基地

发布者:朱家素 周文慧 [发表时间]:2025-07-17 [来源]:团委 [浏览次数]:

7月8日,积极响应“三下乡”政策号召,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南京财经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文耘乡野实践团”赴江苏省兴化市合陈镇胜利村西瓜种植基地开展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当地西瓜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传统西瓜种植过程中遇到的机遇与挑战。

躬身瓜棚,喜看丰收图景

七月的炎炎烈日下,实践团的成员们在胜利村党总支书记杨长干的带领下,来到该村规模化西瓜种植基地。

6D621图为兴化市胜利村西瓜种植大棚基地 俞佳贤 供图

 

成片的钢架大棚覆盖着黑色的地膜,整齐排列,在盛夏骄阳下连绵起伏,勾勒出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团队成员跟随经验丰富的瓜农躬身进入西瓜大棚,只见棚内肥沃的土地上,翠绿的瓜蔓蜿蜒缠绕,硕大圆润的西瓜点缀其间,散发着丰收的气息。实践团成员们俯身触摸瓜藤纹路、观察西瓜长势,并轻声交流,分享着各自的观察和见解。

问计田野,探寻“甜蜜产业”的奥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入调查研究。实践团成员们行动前做足功课,细心梳理资料,提炼出既专业又“接地气”的调研问题。成员们围绕西瓜种植的技术要点、市场行情、成本收益以及面临的困难等问题,向瓜农和杨长干书记虚心请教、恳切发问。

图为兴化市胜利村瓜棚内待收获西瓜 王馨晨 供图

 

据杨书记介绍,当地的西瓜种植采用分期播种的方法,每期依据西瓜的成熟时间优选适宜品种,形成早、中、晚多茬栽培模式,使西瓜分流上市,有效提高了种植效益。当前大棚内种植的正是晚期主打品种——“京嘉108”西瓜,目前已进入成熟采收期。

成员们还向瓜农伯伯讨教了如何挑选比较甜的西瓜,瓜农伯伯笑着向大家传授经验:“想要挑到又甜又好吃的西瓜,敲一敲就知道:如果声音比较清脆,那就是皮薄的好瓜;如果声音比较闷,那这个瓜就是皮厚或者熟过了。”成员们认真聆听,纷纷尝试,发现这方法确实有效。成员们感谢瓜农伯伯的分享,并表示要将这份经验传授给更多人。讲解完挑选技巧后,瓜农伯伯热情地捧起一个刚摘的西瓜,笑着招呼大家品尝。一刀切开,红瓤黑籽,皮薄多汁。实践团成员接过西瓜,咬下一口,清甜的滋味交融着淳朴好客的真挚情谊,瞬间消解了暑热。


图为瓜农在切瓜分享 俞佳贤 供图

 

科学种植,种出“高效益”

种植讲科学,品质有保证。实践团成员还通过数据搜索了解到,这片种植面积120亩的瓜田,亩产高达7500斤(约3.75吨),现以2元/斤的亲民价格销售,总收益可达180万元,除去种植成本每亩1万元,收益可观,经济效益显著。支撑高产优质的背后,是现代农业技术的综合应用:大棚种植有效调控温湿度,为西瓜生长创造稳定的小气候环境;人工授粉技术保证了坐果率和果实品质的稳定性;科学合理的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结合精准用药与生物防控手段,极大程度减少了产量损失,从源头上保障了西瓜的健康生长与高品质产出。

然而“酒香也怕巷子深”,胜利村西瓜的销售并非完全依赖集贸、批发市场等传统渠道,而是通过与上海经销商进行深度合作,依托电商直播这一新兴业态,通过直播间场景化展示、互动式讲解等方式进行推广,有效拓宽了市场覆盖面。

青春智慧,助力乡村振兴

走出象牙塔,深耘田野间。通过深入田间地头的沉浸式考察,实践调研团成员们不仅零距离触摸到了现代农业的蓬勃脉动,更真切体会到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落地生根的实践成效。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瓜棚合影 沈宇亚 供图

 

面对瓜农们提出的市场波动、品牌建设、精深加工等现实挑战,调研团成员认真记录、积极思考。成员们表示,将把在田野间获取的第一手资料、感受到的真切需求带回去,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力求形成有价值的调研报告,为胜利村乃至更广区域的西瓜产业可持续发展贡献来自高校的青春思考与实践方案。(通讯员 朱家素 周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