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财政与税务学院:“碳索苏乡”团队深入调研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东林村

发布者:刘雨桐 李雨轩 [发表时间]:2025-07-15 [来源]:团委 [浏览次数]:

 

  低碳生态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美丽中国目标的关键路径。近年来,国家持续深化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引导全民践行低碳生活方式,同时多措并举来鼓励乡村主动投身于低碳绿色实践之中。为了更充分地探索乡村低碳实践的可行路线,202577日,南京财经大学财政与税务学院“碳索苏乡”团队赴江苏省太仓市城厢镇东林村开展调研活动,通过实地调查、技术交流等方式,深入秸秆饲料厂、农产品展示基地以及研学基地等,深度研究“江苏省首批零碳乡村”的荣誉背后蕴藏的低碳实践路径。

c115730ecda419ae2f564a72bd878de6

图为东林村王书记为团队成员讲解。刘雨桐 供图

“东林模式”下秸秆资源的“重生”之路

当天下午,团队成员抵达太仓市城厢镇东林村。在东林村前任驻村书记王书记带领下,队员们首先参观了东林村的秸秆饲料厂。作为东林独特的“四个一”产业体系的第一个环节,秸秆饲料厂创新性地开辟了秸秆资源的全新利用方式。对于秸秆饲料是否能满足羊群所需营养的疑惑,王书记向队员们热情地解释道:“秸秆与豆渣等其他资源的混合利用,不仅可以保证本地饲养羊群所需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同时还可以减少羊肉的膻腥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东林村始终坚持着这一原则,以农业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为核心,再将生产的秸秆饲料用于羊厂养殖,养殖场产生的粪便经过及时地收集转运,通过发酵工艺生产出高品质有机肥并再次用于水稻种植等农业生产之中,形成一条“四个一”模式的低碳生产循环路径,不仅大大减少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更延长了产业链,推动了农业的生态转型。

除了农业资源的充分利用外,东林村依据“电气化”发展迅速的现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王书记向团队成员介绍道,目前村中大力发展光伏发电,像秸秆饲料厂、肥料厂以及养殖场都做到了光伏覆盖,基本上可以满足厂房的日常生产用电,从而充分满足了东林村在能源方面的低碳发展要求。

640130918bb170668a64416131cb06fa

图为东林村农产品展示中心。刘雨桐 供图

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东林式”融合之路

稻米飘香,不止于作为普通的粮食端上餐桌,东林村积极探索发展道路,延伸出了多元的产业发展之路。跟随王书记步入“大一点的仓”东林特色农业展示馆,小队成员们见到了具有东林风格的一产、三产融合之路。

特色农业展示馆内分为农产品展示区与亲子研学体验区两个模块。在农产品展示区内,团队成员见识到了各种具有城厢镇特色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以及各种各样包括独具东林特色的“富硒大米”在内的农产品深加工制品,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了金仓湖现代农业的蓬勃发展。电商直播孵化区的建设,更加助力了特色农产品的宣传与销售。亲子研学体验区中,前来研学的游客不仅可以观察各种植物的叶片、种子,更可以切身体会利用这些农业加工品来制作南瓜饼等食物。通过吸引周边社区、学校前来进行研学科普活动,进一步实现农业生产与研学旅游的深度融合。

3b267f8d691f6762918f289c2f6c4381

图为东林村乡村振兴学院。刘雨桐 供图

“天下粮仓”的生态循环之路

顺着稻田一路向前,小队成员跟随着王书记来到东林村的乡村振兴学院,在学院的一楼展示了东林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过程。展厅分为“春、夏、秋、冬”四个部分,从太仓农业的发展历史、东林农业的基本分布、循环农业的发展由来过程与科技化数字化的进程、东林村的经济发展四个方面来全面介绍东林村的生态循环之路。

进入展厅,王书记带着小队成员回溯太仓农业发展脉络,勾勒地域农耕根基,向队员们解析产业分布逻辑,逐步解锁生态循环的科技密码:与省太湖办合作的东林农场土壤氮磷拦截工程,将发酵装置、猪羊舍、水稻果园与微水池有机耦合,构建农业能源循环链;携手省农科院畜牧研究院,攻克多品种牛羊发酵饲料技术,TMR全加饲料填补国内空白,推动湖羊杂交育种突破;更有与中科大、硒谷科技共建的富硒农产品一体化项目,富硒大米从种植端提升营养价值,再通过米糠喂畜含硒粪便还田的循环链路,持续富集土壤硒元素,培育多元富硒农产品,实现营养与生态的双向赋能。

此外,机械化与数字化的智慧图景也于小队成员眼前震撼地呈现:展厅里,农机装备的发展轨迹彰显高效农业底气——机械化耕地效率可达500/台每天等数据,诠释规模化生产效能;而农业智慧大脑统领下的四大平台,更将科技深度植入田园:智能感知平台全域监测土壤墒情、水质、植保病虫害与作物长势,智能分析平台对环境、农产品、农机作业进行监管追溯与决策分析,智能控制平台依托智慧灌溉与北斗导航农机,实现水资源优化与农事精准操作,天空地一体化架构,让农田管理步入数字孪生时代。

而经济与民生的生动实践,也为循环农业写下注脚:东林强村之路展板上,村集体收入从2004年的70万元飙升至2024年的5236万元,折线攀升的背后,是产业循环的强劲动能。富民六大组成构建多元增收体系,从薪金(四百余人再就业)、股金(社区股份分红)、租金(房屋租赁)等维度,托举村民生活;帮困六项手段则以爱心帮困金、大病补贴、日间照料等举措,织密民生保障网。一旁的八大社团精彩活动月月有展示区,书画、志愿、体育等活动影像,折射乡村治理的活力与温度。荣誉墙上,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级生态农场等牌匾交相辉映,既是生态循环创新的勋章,更见证着东林村以科技驱动、产业循环、治理协同书写的乡村振兴答卷。

a6b82ca3ba4c4ab0ee1b3642d7ce95d4

图为团队成员合影。李雨轩 供图

此次东林村调研之行,让碳索苏乡团队深刻感受到乡村低碳发展的蓬勃活力与创新潜力。从秸秆变废为宝的循环智慧,到光伏覆盖的清洁能源实践;从农文旅融合的产业创新,到数字技术赋能的精准农业。东林村生态优先、科技赋能、产业融合的发展逻辑,构建起可复制、可推广的低碳乡村振兴模式。

作为江苏省首批零碳乡村,东林村的实践不仅为乡村低碳转型提供了生动样本,更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当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当科技力量与乡土智慧双向奔赴,乡村便能在振兴之路上既留住乡愁,又迸发新颜。(通讯员 刘雨桐 李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