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农业经营体系以及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户增收挂钩的指示精神,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小农慧种田”调研团队于7月7日赴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阳江镇开展实践调研,探索智慧化转型新路径。

图为团队成员与孙书记开展交流 郝俊涵 供图
7月7日上午,调研团队首站来到高淳区阳江镇,与一字村村干部孙康伟展开访谈。孙书记向团队成员介绍道,一字村依托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基底,打造集优质农业、特色体验为一体的高品质水乡宜居示范区,初步了形成“一带、两心、三区、多点”的空间格局,发挥农业基础较好的自身优势,加强村落、农业与全域旅游的互动,致力于打造成为景美、业优、村强的高淳圩区乡村发展示范村。
当调研团队向孙书记问到一字村现在是如何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入智慧化进程的时候,孙书记展示了正在实施建设的“丹湖秋月”农旅长廊。孙书记手持规划图解释道,“现在可以通过统一改造塘口、铺设智能水质监测系统、建设,让零散养殖户共享基础设施和品牌红利。”一产为本,二产为辅,三产为导向。以第一产业为主,发展为农业服务的生产加工业,打好“1+2”产业链基础,同时推动农旅发展模式,以多元的产业结构带动就业,加快区域发展。“先建后补、集体托管”,而项目建成后产生的旅游收益、品牌溢价按股分红,真正实现“小塘并大船、散户变股东”。有效地让智慧农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机衔接。
为了了解智慧化转型过程中产业的差异性,调研团队跟随孙书记团队走访了从业20年的蟹农李大伯,与李大伯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当问到李大伯现在行情怎么样,生意好不好做的时候,李大伯感慨道,“养蟹是‘水里捞钱’,水质稍差就血本无归!早年想申请补助?门都没有——光‘四级示范主体’门槛就卡死九成散户,但是现在政策好啊,有补助啊,可以帮我们解决一大笔钱!”
调研团队通过实际的观摩智慧化设施,了解智慧农业是如何在蟹塘中运用,并且一旁的孙书记也向调研团队补充道如今的惠农助农政策,通过农综改增量补助项目,比如像最近实施的一字村生态养殖基地农旅融合建设项目,就是通过农村综合性改革,设立特色产业专项,按效益而非规模评级,让40亩塘也能享受冷库建设等扶持。

图为通过政府补贴改造的新型蟹塘 郝俊涵 供图
经过本次调研,“小农慧种田”团队深刻认识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成为农业数字化改造的重要抓手,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引擎。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政府引导和分类施策下积极推动多路径、多模式发展,担当起引领小农户共同发展的责任,缓解小农户“想用不会用、会用用不起、用了难持续”的三大挑战,推动农业现代化普惠式发展,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图为团队成员深入一字村调研 郝俊涵 供图
团队成员郝俊涵表示:“调研团队将持续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土地托管、订单农业等适度规模经营的新范式;通过技术培训、保底分红等机制强化联农带农;以农旅融合等新业态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扛起乡村振兴旗手责任,实现强村富民美环境协同发展贡献南财方案。”(通讯员 鲍宇杰 郝俊涵 黄艺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