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聚焦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重要论述,南京财经大学应用数学学院“红色印记,薪火相传”实践团队于2025年7月上旬先后前往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及雨花台烈士陵园,开展了一场以“追寻红色记忆,传承革命薪火”为主题的深度调研实践活动。该团队旨在通过实地探访,史料研读以深化对党在南京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的认识,汲取奋进力量,上好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课。
沉浸历史现场 感悟渡江精神
实践首站聚焦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入馆前,团队成员便被立下赫赫战功的“京电号”所吸引,这艘“渡江第一船”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历经修缮后静静矗立在馆前,无声诉说着“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英勇与艰辛。入馆后,团队成员仔细观看了反映渡江前夕、民众支前、渡江胜利等板块的相关图片、实物和影视资料。不论是简陋的大牛车、小推车,还是朴实的针线包、小布袋,都生动展示何为“人民的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更深刻诠释民众是战争伟力最深厚的根源。

图为馆外“京电号” 蔡俊 供图
馆内的最后一个部分讲述了渡江精神的内涵:坚定正义事业必定胜利;不怕艰难险阻,不惜一切牺牲;紧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英勇顽强、一往无前,将革命进行到底。“最震撼的是看到那面写满1至43军战士姓名的墙”,一名成员在分享讨论时提出,“看到他们从未被埋没,至今仍然被支持着,真好。”
探访谈判故地 体悟和平初心
带着对解放战争胜利的思考,团队第二站走进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这里曾是1946年国共南京谈判的重要驻地。在周恩来铜像前,团队成员驻足瞻仰。纪念馆内,谈判期间的办公室复原场景、往来电文手稿、历史照片等,生动再现了当年包括周恩来在内的中共代表团在复杂险恶环境中,为争取和平民主、揭露国民党假和谈真内战阴谋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彰显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胸怀坦荡、坚韧不拔、无私忘我”的“梅园风范”。

图为中共代表团浮雕 蔡俊 供图
“谈判桌是没有硝烟的战场,”一位团队成员感叹,“稍有不慎便会满盘皆输”。梅园谈判是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国内和平、避免内战所做的最后一次重大努力。虽然谈判最终破裂,但它教育了人民,争取了中间力量,在政治上赢得了主动,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前途和人民利益不懈奋斗的初心。展览结束后,团队成员围绕“对谈判斗争看法”展开了讨论,最终一致认为,这段历史深刻揭示了坚持党的领导、坚守人民立场的重要性。
缅怀雨花英烈 赓续红色血脉
怀着崇敬的心情,团队抵达本次实践的最后一站——雨花台烈士陵园,这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的集中殉难地,数以万计的烈士在这里牺牲,大多数都是无名烈士。到达陵园,苍松翠柏掩映下的烈士就义群雕庄严肃穆。团队成员在烈士纪念碑前整齐列队,向为革命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英烈们敬献花圈,并深深三鞠躬,表达深切缅怀与崇高敬意。

图为英烈就义群雕 蔡俊 供图
“就是烧成灰,我邓中夏也是共产党员!”“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纪念馆内展示着雨花英烈的生平事迹,泛黄的书信、斑驳的遗物、详实的史料,无声地讲述着先烈们面对酷刑与死亡,信仰如磐、视死如归的壮烈篇章,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他们并非生而无畏,传承红色基因,就是要将这种对党忠诚、矢志报国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专业学习和未来工作中勇担时代使命。
凝练实践成果 激发奋进力量
实践活动结束后,团队集中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总结与成果凝练。成员们结合实地探访、史料研读和采访见闻,深入交流了各自的心得感悟。红色文化调研不止是一次“出行”,也是一次“回望”,站在渡江战役的起点,我们感受到人民力量的伟大;置身梅园的谈判桌前,我们体会到和平的珍贵与斗争的智慧;仰望雨花台的英魂,我们懂得了信仰的纯粹与牺牲的价值。这些不仅是个人眼前的感动,更是一个民族记忆的传承。
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不只是红色景区的游客,更是中华民族共同历史的继承人、续写人和传播人。红色文化不仅是过去的故事,也是通向未来的桥梁。我们越走近这些故事,就越走近作为中华儿女的身份认同。愿我们都能在行走中认同、在认同中凝聚、在凝聚中奋进。
“同走一段山路,共记一段历史。”红色文化留给我们的,不止于感动,更上升责任。唯有在日常生活中铭记这份历史,将此次实践的收获转化为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我们才能真正共写属于中华民族的伟大篇章。(通讯员 蔡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