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至7月6日,为传承与发扬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南京财经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天长地久实践团”前往安徽省天长市玉华食品店调研,深入了解甘露饼的制作技艺,感受非遗传承人的匠心独运。
初识非遗匠人,邂逅历史余韵
步入安徽省天长市老西门街,行至百米处的砖井巷口,便能见到“玉华食品”的招牌。推开店门,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香甜气息。店内的展柜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老式糕点,云片糕、京果、甘露饼……走进大堂,店主王玉华师傅正在一隅木桌上擀着甘露饼的饼皮。她自述是天长老食品厂的工人,与她一同制作甘露饼的,是她的丈夫张春根师傅和女儿,她们一家如今凭借着传统糕点制作技艺经营着这家小店。
王师傅热情地接待了队员们,她向队员们介绍道,甘露饼是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名进贡甘露饼、孝子饼,是远近闻名的名细糕点。甘露饼选料严格,制作精细,味美可口,洁白如玉,层层叠叠,宛如一朵盛开的白牡丹。相传清道光年间,名列第九的戴兰芬被点为状元,因其名“天长地久、代代兰芬”,有苍天助圣之意。戴兰芬中状元之后,为感谢皇恩浩荡,将家乡天长的传统名点“雪饺”作为贡品献给皇上品尝。道光皇帝品尝后,觉得酥脆香甜、油而不腻、入口即化、如得甘露,赐封为“甘露饼”。从此甘露饼身价倍增,从达官贵人到黎民百姓,无不争相购买,成为招待宾客、馈赠亲友的佳品。时至今日,甘露饼仍受到天长市民的欢迎,更有许多游客慕名前来品尝。
说着,王师傅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块甘露饼,雪白的色泽、精致的外形,让队员们赞叹不已。随着她的讲述,甘露饼的历史画卷在队员面前缓缓展开:从宫廷御厨的精心研制,到流入民间成为百姓喜爱的美食,每一段历史都充满了传奇色彩。
图为手工制作好的甘露饼 张孝嘉 供图
探秘制作技艺,感受匠心独运
为进一步探秘甘露饼的制作手艺,队员们穿上围裙,走到制作案板前,向王玉华师傅学习如何制作甘露饼。桌案上摆放着面粉、猪油、清水等食材,每一样都经过严格挑选。
王师傅开始示范制作过程。她先将精白面粉与水巧妙配比,反复揉搓成一个面团。她说:“面团要揉匀饧透,这样才能炸出酥皮”。这看似简单的揉面动作,实则暗藏玄机,力度和时间都需精准把控,才能让面皮达到层次分明的效果。待一段时间发面后,将面团切成一个个小剂子,擀成薄如明纸的酥皮,再按一定形状九层叠折。折好后,将其向内包成一个个圆球,再次按压成饼状。经过擀、折、包、捏等一系列复杂工序,甘露饼的雏形逐渐显现。
图为王玉华师傅手工制作甘露饼 张孝嘉 供图
最关键的是炸制环节,炸制时油温不宜过高,张春根师傅将一大块雪白的猪油放在锅内熬化,守在油锅前,时刻关注着温度和时间的变化。少顷,他将制作好的饼皮下入油锅,酥皮层层绽放,犹如出水的芙蓉,盛开的牡丹。出锅控油后,撒上用糯米粉和白绵糖配制成的“霜粉”,再缀以青梅红丝即成。
队员们在王师傅的指导下,也纷纷动手尝试。揉面时,面团不是太干就是太黏;折饼皮时,形状总是歪歪扭扭。但大家没有气馁,在一次次失败中摸索,终于做出了几块像模像样的甘露饼。而炸出来后,王师傅制作的都是酥脆起皮的,队员们做的却都是扁平的。这一刻,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技艺的精妙与不易,也对匠人们的坚守充满敬意。
图为张春根师傅炸制甘露饼 赵悦如 供图
传承困境仍存,前路携手而行
团队成员们在深入了解甘露饼历史、技艺的过程中,发现甘露饼这一非遗技艺在当下的传承仍然面临着诸多困境。王师傅无奈地说,现在愿意学习这门技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制作甘露饼工序繁琐、耗时长,而且利润微薄,难以吸引年轻人投身其中。曾经有人来学习过一段时间,后来也放弃了。王玉华师傅说,她的女儿一定会将甘露饼的手工技艺继续传承下去,但再之后会如何便不得知。
同时,随着时代发展,各种新式糕点层出不穷,占据了大量市场份额,甘露饼的受众群体逐渐缩小。尽管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但宣传推广不足,很多年轻人甚至从未听说过甘露饼。老字号店铺的经营也面临压力,店铺租金上涨、原材料成本不断增加,让传统店铺举步维艰。队员们问及是否考虑过在网络平台上销售,张春根师傅更是摇摇头。他们曾尝试过这一方式,售价仅三元一枚的甘露饼,在运输过程中难免有损坏,而退换的成本、运费远高于甘露饼的售价,更是难以承担。
图为“天长地久实践团”与王玉华、张春根师傅的合影 赵悦如 供图
千载技艺凝甘露,一味匠心续非遗。通过此次调研,团队成员们既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甘露饼的独特魅力,更深思于其在时代冲击之下传承的困境。队员们明白,传统技艺的传承需要更多人的关注与努力。他们决心宣传甘露饼的历史与技艺,让更多人了解这份传统美食的魅力。同时,团队还计划联系相关部门,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助力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夕阳的余晖洒在“玉华食品”的招牌上,甘露饼的香气依旧萦绕在鼻尖,相信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甘露饼这一传统美食定能穿越时光,绽放新的光彩。(通讯员 何秋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