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传承红色基因,7月3日,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逐光巡访队” 踏上了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的学习之旅,旨在通过实地探访,让红色精神在青年群体中实现更生动的传承。
历史场馆:触摸红色岁月的鲜活载体
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看似静静伫立在城市一隅,却承载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里曾是1946年中共代表团在南京谈判的重要阵地,其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在无声诉说着往昔的风云激荡。当“逐光巡访队”的成员们踏入这片承载历史重量的区域,仿佛打开了时光的闸门,与那段峥嵘岁月悄然相遇。
实地探访:沉浸式感悟梅园精神
团队围绕“感悟梅园精神,强化青年担当”这一目标,有序开启参观之旅。第一站走进史料陈列馆。
图为走进史料陈列馆时看见的中共代表团浮雕 左雨桐供图
陈列柜里,一份份泛黄的文件、一张张珍贵的照片、一件件带着故事的实物,系统地勾勒出当年中共代表团在南京谈判的历史脉络。随着讲解员的讲述,那段复杂而关键的历史在众人眼前逐渐清晰:1946 年,国内局势波谲云诡,中共代表团肩负着争取和平、揭露国民党反动派阴谋的重任,在南京这片土地上展开了艰苦卓绝的谈判斗争。“当时的环境有多艰难呢?国民党反动派设置重重阻碍,试图破坏谈判,但我们的先辈们不畏艰险,凭借着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坚定的信仰,全力斡旋。”讲解员的声音沉稳而有力,透过这些讲解,成员们深刻领会到“不畏艰险、求真务实”的梅园精神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先辈们用行动铸就的精神丰碑。
图为团队成员研读“‘第二方面’调解”材料 刘笑然供图
离开史料陈列馆后,中共代表团旧址映入眼帘:青灰色的建筑外观质朴而厚重,推开门,岁月的痕迹扑面而来。在旧址内,成员们的目光被陈列的旧物吸引——布满划痕的办公桌、掉漆的木椅,以及昏黄的台灯,它们曾陪伴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度过无数个为革命事业操劳的日夜。“1946年的谈判现场,前辈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为了和平与正义据理力争,每一个细节都满是使命感。”团队成员们站在旧址中轻声感慨,话语里满是对革命先辈的崇敬。
在参观过程中,团队成员们并非单纯地“看与听”,而是融入思考与讨论。走到一处展现代表团工作场景的复原区域时,大家停下脚步,结合历史背景交流看法。“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下,先辈们还能保持坚定的信念,把每一项工作都做到实处,这种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而当众人在周恩来同志的工作遗物前驻足,那支陈旧的钢笔、写满批注的文件,仿佛搭建起跨越时空的桥梁,让大家真切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为国家、为民族不计个人得失的使命担当。“周总理为革命事业奉献一生,这些遗物就是最好的见证,他的精神会一直激励我们前行。”
图为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办事处旧址中周恩来同志的办公桌 左雨桐供图
实践升华:让红色基因融入青春征程
此次实践于“逐光巡访队”而言,是一场收获满满的红色洗礼。团队不仅挖掘、了解到10余则鲜为人知却又无比珍贵的历史故事——从代表团成员如何巧妙应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刁难,到普通工作人员在幕后默默付出的坚守,这些故事如同拼图碎片,共同拼凑出那段历史的完整模样;更在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中,让历史认同感在每一位成员心中深深扎根。
参观结束后,成员们围坐在一起分享感悟。“以前学党史,更多是从书本上了解,今天来到这里,触摸到真实的历史痕迹,才真正明白梅园精神的分量。”“我们青年一代,就该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在自己的领域里担当责任,就像先辈们为了革命事业全力以赴那样。”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话语里既有对历史的深刻感悟,更有将红色基因融入青春奋斗的决心。
成员们纷纷表示,未来会以梅园精神为指引,在后续的学习、实践中主动扛起青年责任。无论是专业学习时的精益求精,还是参与社会实践时的担当作为,都要让红色基因成为青春奋斗的底色,让梅园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用实际行动续写属于青年一代的红色传承篇章,让那段峥嵘岁月的精神财富,持续滋养当代青年的成长之路。
图为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大门处周恩来同志雕像 陈叶铭供图
从晨光初绽到暮色浸染,“逐光巡访队”在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的一天,是与历史对话、与精神共鸣的一天。通过此次调研,不仅让红色历史变得可感可知,更在青年群体中播撒下传承红色基因的种子,待以时日,在未来,必将在青春奋斗的土壤里长成参天大树,让梅园精神跨越时空,永远熠熠生辉。(通讯员 左雨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