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网扬州8月8日电(通讯员 杨昕奕)“古运河畔扬州城,两岸繁华映日明。” 古运河之畔,扬州古城熠熠生辉,两岸繁花似锦,映照着日光的温柔与辉煌。这条历史的血脉,始于春秋末年吴王夫差的宏图伟略,邗沟轻启,不仅是中国大运河最初的韵律,更是扬州作为运河文化璀璨明珠的悠久见证。8月8日,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点木成舟·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队,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与文化的热爱,踏上了一次意义非凡的“三下乡”之旅。沿着大运河的悠悠水波,实践队队员们探寻着历史的足迹,他们发誓,将以青春之名,去共绘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力争让古老运河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探寻千年运河记忆,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之旅
随着脚步轻轻落在博物馆的门槛上,实践队员们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瞬间被一股浓厚的历史气息所包围。眼前,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以它独有的方式,缓缓展开了一幅幅关于船与运河的壮丽画卷。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艘巨大的古代木船模型,它静静地停泊在模拟的运河之中,仿佛刚刚结束了一场长途跋涉,正等待着人们去聆听它的故事。这艘船,虽为模型,却栩栩如生,每一根桅杆、每一块甲板都透露出匠人的精湛技艺和对历史的尊重。
图为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展出隋代龙舟模型 杨昕奕摄
继续深入博物馆,队员们仿佛置身于一个船的世界。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船只图片和绘画,从简陋的独木舟到豪华的官船,从繁忙的货船到轻盈的游船,每一幅画面都讲述着大运河上船只的变迁与繁荣。此外,博物馆大量展示的与船只相关的文物和史料,如船工使用的工具、船上装载的货物、船舱内的生活场景等。这些珍贵的展品,也让队员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了古代船只的构造、功能以及船上人员的生活状态。看到这时,队员们不得不感叹于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同时也对大运河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图为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展出古代船模 杨昕奕摄
在博物馆的互动展区,队员们有幸亲身体验驾驭古代船只的感觉。通过高科技的模拟设备,他们仿佛化身为古代的船夫或商人,手握舵盘,驾驭着船只穿梭在虚拟的大运河上。随着水波的起伏和两岸风景的变换,队员们仿佛能感受到那份来自千年前的激动与自豪。见状,队员杨昕奕不禁感慨道:“科技的发达,如同神奇的画笔,为古老的船工艺重新勾勒出生机与活力,让它们在现代社会的舞台上焕发出耀眼的光芒,不仅传承了千年的匠心独运,更展现了创新与技术融合的无限可能!”
运河水乡探索研行:觅现代船影与水乡新貌
8月8日下午,实践团队踏上了探索大运河沿途水乡的征途。上午的大运河博物馆之旅,使得团队成员们更怀揣着对古老水乡文化的敬畏与好奇,想要去寻找那份纯真与质朴,特别是那些承载着世代渔民希望与梦想的传统小船。
步入水乡,时间仿佛放慢了脚步。河水悠悠,清澈见底,两岸绿树成荫,青石板路蜿蜒曲折,引领着实践队员一步步深入水乡的心脏地带。在这里,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些穿梭于水面的传统小船。它们多由木质打造,船身轻巧,船头微微翘起,仿佛随时准备破浪前行。这些小船,正是水乡渔民世代相传的捕鱼工具,承载着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与依赖。
图为大运河沿岸水乡渔民捕鱼 杨昕奕摄
渔民们身着粗布衣裳,头戴斗笠,手持渔网或鱼叉,熟练地驾驭着小船,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来回穿梭。他们或撒网捕鱼,或静候鱼儿入瓮,每一个动作都透露出对这片水域的熟悉与热爱。当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满河面,渔民们满载而归,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一幕幕场景,构成了水乡最动人的风景线。
图为大运河沿岸水乡渔民在夕阳下撒网 杨昕奕摄
无数个日月的沉淀之下,大运河水乡的发展并没有停滞不前。相反,在保留传统的同时,大运河水乡也积极融入现代元素,现代化的桥梁、码头和旅游设施为水乡带来了新的活力与机遇。当地的夏爷爷和李奶奶开心地告诉团队成员。,现在的他们不仅可以靠捕鱼维持生计,也可以靠发展渔家乐项目以及打造鱼菜共生模式挣钱。“收入大幅提升,幸福感也就上来咯!”
图为大运河水乡部分被改造成旅游景点供游客欣赏 杨昕奕摄
通过这次大运河探索行,实践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了大运河水乡文化以及船文化悠久且独特的魅力。水乡轻舟荡涟漪,船载希望启新程。船的发展,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大运河水乡从往昔到今朝的深刻变迁与蓬勃振兴。从最初的简陋木筏,到后来的风帆鼓胀,再到如今动力十足的机动船只,每一次技术的飞跃,都是乡村经济活力增强的生动注脚。
在未来的日子里,团队成员们立志将继续以船为媒,以文化为魂,以产业为基,努力推动乡村的全面振兴与发展!
投稿:金融学院 杨昕奕
审稿:会计学院 王文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