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网桂林8月6日电(通讯员 徐天一 方婉莹)8月1日,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漓漓圆上草”实践团队前往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灵川县海洋乡开展一系列走访调研。团队成员深入田间地头,旨在深入挖掘“文旅+N”形式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密切联系,为推进当地旅游业与其他产业有机融合及地区经济全面提升建言献策。
文旅根基深探究,资源状况明如昼
8月1日,在风景如画的海洋乡,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会向暑期实践团队揭开了这片土地神秘而美丽的面纱。此次座谈会就海洋乡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规划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更为后续的调研奠定了基调。
政府负责人赵文博在会议中指出,详细介绍了海洋乡作为“银杏第一乡”的独特魅力与面临的挑战。他指出,海洋乡作为“银杏第一乡”,受银杏生长周期影响,原有旅游产业集中在九、十月份。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且极易受自然因素影响。
座谈会结束后,实践团队跟随当地负责人前往海洋乡的标志性旅游景点——大桐木湾村进行实地考察。炎炎夏日,置身于这片本就历史悠久的银杏林中,一棵经过千年风霜的古树雄伟地屹立着,它被村民形象地誉为“白果王”。站在其巨大的树荫下眺望四周,每一处风景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团队成员在欣赏这片美景的同时,也能深切地感受到那份浓郁的乡愁与本土情怀。
图为大桐木湾村千年银杏古树“白果王” 徐天一摄
文旅融合农耕韵,田园风光添诗兴
小径两畔,碧绿的稻田在烈日之下闪着金色的光芒。实践团队的队员们,无畏烈日与酷暑,亲自拜访当地的桃类种植户,深入挖掘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融合之道,旨在探寻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当地的鹰嘴桃种植户介绍道:“一般新种的桃树要等3、4年才开始收第一批桃子。这一批还挺快的,2022年种的,两年就可以收果儿了。这桃子虽然质量很好,但是受种植面积影响,产量不高,收入也不是很高。”
图为“漓漓圆上草”暑期实践团队队员于鹰嘴桃林进行实地考察 方婉莹摄
针对“产量低”“收入不稳定”这些制约性问题,实践团队与当地政府深入讨论,大家渴望采取“农业+文旅”的形式,鼓励种植户开设并经营“农家乐”、采摘园、露营营地等新型农业。在提高农户收入的同时,营造“48小时自在行”周末度假氛围,吸引周边城市人群消费。
文旅携手历史行,古迹重温情更深
古老的青石板路,斑驳的墙面,每一处都透露着历史的厚重。
实践团队还对海洋乡周围的古建筑群进行实地考察,试图从其中探寻到独属于海洋乡的文化内核。这些古建筑,不仅是砖石与木头的结合,更是文化与历史的交融。屋檐上精致的雕刻,讲述着古人的匠心独运。微风吹过,仿佛能听到历史的低语,诉说着往日的繁华与沧桑。在这里,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印记上,每一眼都是对过去的回望。
图为桂林市海洋乡周围的古建筑群 方婉莹摄
实践团队在古老的建筑群中穿行,逐一探访居住于此的耄耋老人。“记得那时候的大塘边村呀”“小时候啊,我们村里可热闹了,大家一起玩耍,一起在大树下听老人们讲故事”“原来呀,这里是漫山遍野的橙子树”……这些历经风霜的长者们,不仅亲眼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他们本身就是一部部鲜活而深沉的历史长卷。他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故事,都仿佛在诉说着往昔岁月的风华与沧桑。
在探访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们探寻到了一座散发着古朴典雅气质的庙宇。据成员们了解,这座名为明心寺的庙宇,在节庆之时,香火鼎盛,人潮涌动。然而,令人惊喜的是,在庙宇的深幽之处,小队员们意外地发现了一处清幽的潭水。潭边一块石碑上镌刻着“湘漓二水之源”几个大字,昭示着这潭水的特殊地位。而环绕潭水的山体上,古老的摩崖石刻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上面依稀可辨的诗句,多是对海洋乡壮丽景色的讴歌与赞美。
“文旅+历史”这一创新发展模式,深度融合了历史文化与旅游活动,让游客在游览风景名胜的同时,能够深入领略并亲身体验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此模式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旅游的内在意义,更显著提升了旅游的整体品质。在初步探索阶段,“漓漓圆上草”暑期实践团队致力于挖掘深层次的精神内涵;而在未来的发展阶段,实践团队将进一步通过物质文化遗产的实景展示、精彩的文化演出以及历史场景的重现等多种方式,为游客打造一个沉浸式的历史文化体验。随着科技的不断革新和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多样化,“文旅+历史”模式有望迎来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崭新发展。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团队成员也必须高度重视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以确保这些无价的文化瑰宝得以完好传承,并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推动持续发展与增强自主能力。在暑期实践活动中,“漓漓圆上草”团队紧密结合海洋乡的实地状况,通过深入的调研走访与积极建言献策,为当地文化旅游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有效提升了海洋经济的“硬实力”。
投稿:国际经贸学院 徐天一 方婉莹
审稿:国际经贸学院 黄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