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网重庆7月21日电(通讯员 孙品妍 徐子煜)周恩来总理曾言:“新华日报应永远为中国人民服务。”为探寻《新华日报》在抗日救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7月21日,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知渝·探忆”实践团前往《新华日报》总馆旧址进行实践调研,感悟《新华日报》的发展历史,领会红岩革命精神。
图为前往《新华日报》总馆旧址实践调研的成员 陆佳静摄
《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张向全国公开发行的中共中央机关报,创刊于1938年1月11日,最初在武汉创刊,同年10月25日迁至重庆出版。《新华日报》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的重要章节,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被视为红色教育和爱国主义的重要教材。
图为团队成员孙品妍参观《新华日报》总馆旧址 徐子煜摄
《新华日报》总馆重庆旧址位于渝中区化龙桥虎头岩村86号,位于化龙湖一侧,虎头岩下,由红岩联线专家按照当年的原样修复,旧址共有五栋楼房,依山而建,最高处是社长室和总编室,展出有当时历史照片200多幅,历史文献档案资料数十件。《群众》周刊社以及抗战胜利后的新华社重庆分社都曾设在此。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新华日报》总馆旧址 陆佳静摄
总馆大门上方悬挂着于右任先生题写的“新华日报”四个大字招牌,十分醒目,远远可见。队员们步入总馆内,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依次参观了编辑部、排字房、记者办公室、铸字房等。令队员们印象尤其深刻的是位于总馆深处的防空洞。讲解员对队员们介绍道:“当时为了躲避日军的轰炸,大家就动手挖了这个防空洞,印刷机也被搬进了防空洞里。虽然空袭不断,但印刷机一刻不停。抗战后期,报纸在防空洞里印刷好了之后就用脚踏车运进城里。那份刊载着周总理的‘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题字的《新华日报》就是在这个防空洞里印刷出来的。”如今,防空洞中已堆满尘土,但厚重的历史却永远不会被湮灭。新华报人在艰苦条件下辛勤工作,以笔为剑,以纸为旗,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也正是在这里,《新华日报》吹响了全民抗战的号角,为人民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抗日救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伟力。
图为《新华日报》总馆旧址内的防空洞 孙品妍摄
《新华日报》忠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始终保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政治本色,与时俱进地宣传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心声。为了更深入了解老百姓对《新华日报》的看法,团队成员对前来参观新华日报总管旧址的王先生进行了采访。对于参观结束后的感受,王先生表示:“早就听闻《新华日报》是千万人民正义的呼声,是主持正义、为人民服务的,今天特意来到这藏在居民楼深处的新华日报总馆旧址,看到抗战年代新闻工作者办公的编辑部、排字房,条件艰苦,但他们仍凭借着一腔为国奉献的热忱之心,不怕牺牲,吹响抗日号角,团结群众,争做人民喉舌,让联系群众、不屈不挠的‘新华精神’永载史册,为新一代青年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路人王先生 陆佳静摄
“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通过本次调研活动,队员们深刻了解到《新华日报》在抗日救亡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它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新闻机构,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在抗战及国共合作期间的重要文化标志和政治宣传工具。这启发了新一代青年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发扬党的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投稿:新闻学院 徐子煜
审稿:新闻学院 王静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