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工商管理学院:沂蒙山色青如黛,红嫂英名永流芳

发布者:工商管理学院 [发表时间]:2024-07-25 [来源]:团委 [浏览次数]:

百舸网临沂7月21日电(通讯员 杨萧桠)为深刻理解及发扬沂蒙精神中艰苦奋斗精神,7月20日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党史宣讲团的成员们,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来到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的沂蒙红嫂纪念馆进行参观。

一步入纪念馆,成员们就仿佛穿越时空隧道,来到那个战火连天的年代。沂蒙红嫂纪念馆以独特的古山村风貌为依托,生动再现了沂蒙革命史。村中石板路蜿蜒曲折,两旁是错落有致的古老石屋和茅草房纪念馆内部布局精巧,分为多个展区,每个展区都围绕着红嫂们的感人事迹展开。在展区中,一幅幅珍贵的照片吸引了成员们的目光。照片中的红嫂们或肩扛粮食怀抱婴儿缝制军衣,她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无畏,仿佛在告诉世人:为了革命事业,她们愿意付出一切。这一点一滴,都勾勒着沂蒙大地的坚韧与柔情,诉说着红嫂们“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坚定信念。

宣讲团首先来到的是红嫂原型明德英的展室。明德英乳汁救伤员的故事广为流传,她也被认为是红嫂的原型。在八路军战士生命垂危之际,她毅然决然地用自己的乳汁挽救了战士的生命。看着小说《红嫂》对这一细节的详细描述,成员们无人为明德英感到羞耻,反而为她在那个时代敢于突破封建礼教的勇气所折服。这位平凡的农村哑妇,以无言的行动,展现女性的无私与伟大。

图为沂蒙红嫂雕像 杨萧桠摄

“沂蒙母亲王换于展室”则让人们见证了另一位红嫂的伟大与坚韧。王换于,这位勇敢的母亲,在革命战争期间,冒着生命危险创办了战时托儿所,为无数八路军战士的子女提供了庇护与关爱。因为她的无私奉献与坚定信念,42个革命后代和烈士子女都得到了悉心照料,但她的四个孙子却先后夭折。要对党和八路军有着多么深厚,多么坚定的感情,才能关爱党的子女胜过自己的子女,爱党这个大家胜过自己的小家?倘若以自身代之,能否做到?在了解完王换于的事迹后,不少宣讲团成员陷入了沉思。

在纪念馆的深处,还设有情景再现展区。这里通过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将红嫂们的生活场景和革命事迹生动地再现于人们眼前。推磨、碾米、烙煎饼等日常生活场景仿佛让人们回到了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而红嫂们为战士们送饭送药、缝制军衣等感人画面则让人们深切感受到了她们对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与无私奉献。这些生动的场景不仅让人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了红嫂们的生活与斗争历程,更让人们深刻体会到了那份深沉而炽热的红色情怀。

图为小说《红嫂》节选 杨萧桠摄

图为王换于雕像 杨萧桠摄

然而最让成员们震撼的是“沂蒙红嫂群体展室”,除了明德英和王换于之外,还有许多红嫂们的名字和故事被永远镌刻在了沂蒙红嫂纪念馆的展墙上。她们有的用自己的乳汁喂养伤员;有的冒着枪林弹雨为战士们送饭送药;有的则用自己的双手为部队缝制军衣、制作军鞋……这些看似平凡却又伟大的举动,汇聚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为革命事业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直到此时此刻,宣讲团成员们才对抗战时期村村有烈士,家家有红嫂有了实感。红嫂们不仅在艰苦的条件下进行劳动,还要承担照顾伤员,抚养革命后代等重任,她们用柔弱的双肩毅然扛起了家庭和革命的重担,用青春、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奉献之歌。也许不是每一位红嫂都会被人记住名字,但每一位红嫂做出的奉献都会被历史记住。

沂蒙红嫂纪念馆不仅是一座纪念历史的建筑,更是一座传承红色精神的殿堂。它让参观者在缅怀先烈的同时,更加坚定了前行的步伐和信念。结束参观后,党史宣讲团的成员们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历史,像一位沉默却博学的导师,让人们凝视过往的同时,也能窥见未来的轮廓。沂蒙精神中的艰苦奋斗传统在当代的意义毋庸置疑,虽然沂蒙红嫂的事迹已成往事,但是新时代又有一批艰苦奋斗的新红嫂在不断涌现。宣讲团成员们表示,在这次参观沂蒙红嫂纪念馆的过程受益匪浅,他们不仅深刻理解了沂蒙精神中的艰苦奋斗传统,也更加坚定了在新时代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的决心。

图为宣讲团成员合照 杨萧桠摄

投稿:工商管理学院 杨萧桠

审稿:工商管理学院 杨萧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