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网邯郸7月16日电(通讯员 张玲瑀)文化领航富民路,产业兴农富镇乡。为探索产业与文化对乡村发展的助力,南京财经大学财政与税务学院“青春聚力,共换新颜”实践队于7月15、16日分两组分别前往河北省邯郸市小堤村和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纳雍县开展实地走访、简单采访等活动,深入田间地头、村头巷尾,聚焦乡村文化振兴和产业振兴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密切联系,携手共探乡村发展之路,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为乡村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一组实践成员前往邯郸市邯山区小堤村实地调研,参观了华北平原仅存的最大的古枣树林、在铸造厂遗址上修缮的红砖铸铁馆、平汉战役纪念馆以及冀南传统民居风格的农家村落。走访小堤村特色文化地标,并向当地村民进行了采访和问卷调查。
踏上石板路,团队成员进入小堤村,在走访路途中,映入眼帘的是这里独有的特色民居,保留自20世纪初至今各个发展阶段的民居,随处可见冀南乡村众多的民俗元素,与集古枣、铸铁、美食、红色教育等于一体的地方乡土文化,仿若置身于一座“北方农耕民俗文化博物馆”。对于文化振兴和文旅发展对村民生活的影响,村民在实践团队采访中说道,“生活明显地变好了,来旅游的人比以前更多了,生意变好了。”另外提及文旅发展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进程的带动,村民们表示,“村口村里村外都配有健身器材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也有很多跳广场舞的。”“现在发展新农村,也就是旅游村之后,街道上每天都有人打扫,现在变得非常干净了。”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村民了解当地生活与发展情况 李嘉欣摄
乡村旅游的核心就是打造文化软实力,小堤村在这方面追求的是一个可供各色游人体验消费和娱乐休闲的乡土文化公园,以乡土文化助推文旅繁荣,用红色引擎赓续文脉根基,在打造美丽乡村的同时也富了农民,讲述乡土故事之余也带动了乡村发展。
图为团队成员与村支书合照 工作人员摄
同一时间段,另一队实践成员前往贵州毕节赫章县和纳雍县开展实地调研,分别对贵州赫章县的天麻产业和纳雍县的竹荪产业开展调查。
在贵州省绿港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种植基地,温润的阳光透过林间的枝丫,投射在村民忙碌于山间林下的身影上,村民们默契十足地挖坑、摆柴、放种、覆土,相互配合,井然有序地进行着林下天麻的种植,林间呈现出一片繁忙的耕种景象。
图为村民开展天麻种植 甘灵摄
团队成员走访了赫章现代产业园和农场坝蔬菜种植基地,实地查看了合作社实现天麻两菌(包括密环菌、萌发菌)生产种植处理产出的全过程,体验了其中部分环节,并就天麻产业发展问题对劳作的村民和基地相关负责人做了简单的问询和采访。
赫章县林地资源丰富,土质疏松,气候适宜,拥有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同时合作社负责人经过多年研究,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提出“营养钵”种植模式,即将种麻、菌棒、木材
等装入营养桶,放置于林下自然生长的种植方式,大幅提振产量,按2021年测产数据, 1平方米产量为27斤,每亩种植产量保底1000斤,按2021年平均市场价20元/斤计算,每亩纯利润可达8480元。
实践团队经走访调研以及采访基地相关负责人了解到,赫章县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的模式发展天麻产业,赫章县政府投资1624万元,建成2700平方米的养菌车间、2400平方米的菌棒加工车间、2条全自动化菌棒生产线,为该项目提供强大的硬件支撑。仅2020年,合作社就实现了天麻两菌年产200万包,产值超过1000万,同时带动了周边农民务工和从事天麻种植产业,从业农民人均可增加年收入2万元以上,目前天麻产业已成为带动当地居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同时新种植模式也大大降低了传统木材和林地腐殖土的使用量,有效地避免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林地资源利用率,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努力实现环境保护和产业发展双赢。
次日,实践团队又前往纳雍县化作林下红托竹苏种植基地参观走访,实地体验了竹下红托竹荪的采摘、清洗等工作。
图为团队成员与工人清洗竹荪 张玲瑀摄
据介绍,纳雍县化作林下红托竹苏种植基地位于化作乡国有林场,由贵州金蟾大山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统筹经营管理,示范推广纳雍县红托竹苏林下种植。截至目前,已实施种植1000余亩约300万棒。每亩种植约3000棒,可实现亩产红托竹荪鲜品600斤,每斤鲜品35元,亩产值约2.1万元,每亩综合实现利润0.6万元以上。基地最佳种植时间为每年的1月至4月,种植工艺包括林地清理、消毒杀菌、土壤翻犁、起垄种植、过程管理、成品采收等环节,年内可出菇两茬,约9-10月份结束,种植期和采收期最高有100多人,人均月收入可达3000元左右。除此之外,通过基地示范种植,该县还辐射带动了沙包、雍熙、董地等乡镇一些合作社和个体户种植20余万棒80余亩。真正实现了“农业变成价值产业”,打通了农业生产各环节,实现全链条发展,创新了农业发展新业态。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的重要源泉;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重中之重。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团队成员更加认识到乡村振兴是一项重大工程,既需要领导班子的合理规划,也需要广大群众的贯彻执行。从政府对当地产业的潜力考察、对文化的重视发展,再到制定相关计划并有效落实,最后到当地人民群众的长久坚持,一步步孕育出振兴乡村的文化产业果实。从这个角度来看,邯郸市小堤村和毕节市赫章县、纳雍县各自发展的枣树、天麻和竹荪产业显得弥足珍贵。这些产业以及当地别具一格、多方结合的文化对乡村的发展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排在最先的便是带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向小康,同时当地产业的发展也可以辐射带动周边乡村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富裕。夯实产业之基,转化文化之美,将青春的力量聚集在乡村,共同见证一场“新”的蜕变。
投稿:会计学院 孙若聪
审稿:财政与税务学院 于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