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网徐州7月17日电(通讯员 许竹曦 汪亚曼 卞新淳)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政策,增强文化自信,助力乡村振兴,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澹水引航”实践团队于7月16日至7月17日赴江苏省徐州市汉王小镇开展以“楚水澹相引,汉迹亦森然”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
观·香含史韵,包兼德行
7月16日下午,在冒林波老师的带领下,团队一行来到了位于紫金山文化村落的曹氏香包博物馆,并在非遗文化工作者的带领下参观了各个展厅,深入了解了曹氏香包的文化发展历程。曹氏香包博物馆的前身是曹记药铺,是由曹氏香包的第一代奠基人曹士祥创立的,距今已有百年多的历史。井秋红老师是曹氏香包的第四代传承人,她在继承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创新了许多现代工艺。在二楼展厅,井秋红老师详细地介绍了香包作品的丰富内涵。井老师说:“香包融合了三大中国元素——刺绣、中药和中国结,我希望你们在参观的过程中能够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爱国情怀。”

图为井秋红老师在二楼展厅为团队成员介绍展品 顾家宜摄
井秋红老师表示,身为非遗文化工作者,她要传承的不仅是非遗文化,更是优良德行。“我希望大家能够通过一个个惟妙惟肖的作品,真正感受到手艺人身上的工匠精神。”在疫情期间,尽管香包产业受到重创,井老师仍然带领徒弟们连夜赶制香包捐赠给武汉一线救援人员,总计3866个。井老师始终如一地坚守在非遗文化工作者的岗位上,不断寻找热爱香包技艺的人并义务教学,增大了曹氏香包乃至汉王小镇的曝光度。就如博物馆内牌语所述:“世代相传的不仅是血脉,更是那份浓厚的家国情怀。”
图为团队成员与井秋红老师合照 文化工作者徐杰摄
制·碾磨筛粉,起转定线
7月17日下午,实践团队再次来到曹氏香包博物馆,跟随井秋红老师一起亲手制作香包。老师首先介绍了十八味中药的功效以及碾磨的先后顺序,其次给团队成员示范了药碾的正确使用方法,最后让团队成员开始相互配合碾磨药粉。碾磨是一项体力活,井老师传授的经验技巧能让成员们事半功倍,磨出的药粉纯净细腻,工作室内药香弥漫。在此过程中,井老师表达了自己对中药传统文化的深切热爱,以及对古人智慧的深深敬佩。
图为井秋红老师为团队成员介绍中医药材 顾家宜摄
将所有药包封完口后,井老师说:“刚刚的碾磨是制作香包‘动’的部分,接下来的针线缝制就是‘静’的部分。”她拿出样布,丈量裁剪,然后穿针定脚,前后引线。井老师教得极其细致,团队成员们都屏息凝神,专心致志地看着井老师手中的线如游鱼,在布料里来回穿越,留下一串细腻绵密的针脚,温润自然。看完后,成员们都惊叹于井老师的精湛技艺,震撼于香包制作工艺的精细程度。在动手实践时会面临大大小小的问题,井老师和蔼可亲,会耐心地一一指导。她还分享了自己与香包在这几十年来共同参加的会展,共同作出的社会贡献。井老师对非遗文化的坚守让成员们肃然起敬,心底的文化认同感、文化自豪感愈加强烈。
图为井秋红老师指导团队成员缝制香包 曹氏香包工作人员摄
一针一线,缝制的不仅是一个个香包,更是一份份传承。看着手上纯手工制作的精美香包,成员们在此深切体会到传统手工艺人的不易,但心中澎湃热烈的成就感更让成员们坚定了保非遗传承、安文化之家的决心。
悟·文化之帆,共掌船舵
经过两天对紫金山文化村落的实地考察,尤其是在曹氏香包博物馆亲身体验制作香包,实践团队对汉王小镇的文化园做了更深层次的研究。中国非遗文化博大精深,近年来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来到文化园参观体验,这不仅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带来人才机遇,还带动了本地的文化经济发展。青年一代更应勇担重任,挖掘文化新兴发展形势,力争实现地域文化、经济一体化发展。
图为紫山艺术村宣传壁画 顾家宜摄
投稿人:金融学院 卞新淳
审稿人:经济学院 汪亚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