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新闻学院:笔墨丹青绘吴韵,匠心织就吴地梦

发布者:新闻学院 [发表时间]:2024-07-24 [来源]:团委 [浏览次数]:

百舸网无锡7月19日电(通讯员 侯雪 许芸)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苏间记”团队选择以无锡为点深入研究江南的吴文化,于7月19日通过走访梅里古镇、泰伯庙等景点挖掘背后的历史文化,希冀加强对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让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吴文化,又称吴氏文化,是吴地古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总和,而无锡是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据史书记载,“泰伯奔吴”的故事是吴文化形成的重要节点。商代中后期,周太王之子泰伯、仲雍为让位给三弟季历,主动避让至南方,最终定居在今天的无锡梅里,并建立了吴国,从而开启了江南文明的新篇章。这一事件不仅奠定了无锡作为吴文化发源地的地位,也标志着吴文化的正式形成。

图为无锡梅里博物馆前分队合影  侯雪摄

梅里感至德名邦

商末周初时期,周太王有意将王位传给季历,再由季历传给姬昌。为了成全父亲的意愿,泰伯和仲雍决定离开周原(今陕西岐山县一带),主动放弃王位继承权。他们借口到附近山上采药,实际上是远走他乡,最终来到了江南地区(今无锡市新区梅村镇一带)。因此,无锡梅里古镇可以说是吴文化的重要起源地和保存点。

图为无锡梅里博物馆“泰伯奔吴” 许芸摄

泰伯以其带来的周原先进文化,结合江南水乡的特点,带领当地居民开掘人工运河“泰伯渎”,就是今天的伯渎港。泰伯渎东连漕湖,西接运河,流经吴国的发祥地梅里(今梅村)。它保证了两岸农田的灌溉,便利了远近的舟楫往来,对吴国的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时至今日,伯渎港仍是沟通梅村与外界联系的重要水道。馆内还陈设有一座巨型雕像给团队成员留下了深刻印象,泰伯手持工具,开凿挖渠,磅礴气势扑面而来。除此之外,泰伯带来的其他先进文化与当地融合,也对江南地区的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发展带来不可磨灭的贡献。所以民间常言“江南文化始泰伯”。

图为无锡梅里古镇泰伯雕塑 许芸摄

除了物质层面的优秀成果,团队成员此行还了解到泰伯奔吴带来的精神文化层面的影响。古语评价泰伯“三以天下让”,一种说法是“三”表示虚数,即屡次让位;另一种说法是泰伯的父亲古公亶父薨,三弟季历立,为一让;三弟季历薨,侄子昌立,为二让;建句吴后,泰伯只称伯,没当王,将王位让给二弟仲雍,为三让。无论哪种说法,都体现了泰伯高尚的品德和无私的精神,而这种谦逊懂礼的风度品质也成了江南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鸿山念至善先人

据历史记载,东汉永兴二年(公元154年),吴郡太守糜豹下诏修建泰伯墓,并派五十户守卫其墓。此后,历代帝王对泰伯墓进行了多次修缮和扩建,如晋明帝太宁元年(公元323年)下诏祀泰伯用王者礼乐,唐太宗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下诏重新扩建泰伯门殿等。这些举措不仅体现了对泰伯的尊崇,也反映了泰伯墓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图为无锡鸿山泰伯墓景区 侯雪摄

泰伯墓如今落址于无锡市鸿山,被青山环抱。团队成员步入景区,映入眼帘的是两座亭——御碑亭,碑上镌刻明建文帝因叔父篡位出逃京城,在泰伯墓前所题字句。

随着登上一级级台阶,团队成员见到了青山之中的泰伯墓。正如秦璠在《泰伯墓》中所描绘的那样:“梅村东去皇山上,高出勾吴泰伯坟。”泰伯墓屹立于青山之上,满是庄重与肃穆,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历史文化景点是历史的见证,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无锡站的游学,团队成员直观地了解了吴文化的发展脉络,感受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氛围,并了解了背后深厚的历史古韵,从而增进对吴文化和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出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古典文化智慧,讲好中国故事。

图为无锡鸿山泰伯庙前分队合影 侯雪摄

投稿:新闻学院 侯雪

审稿:新闻学院 许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