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良莠不齐,营销号风向多变。用一根网线连通的世界,有时广阔,有时狭隘。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暴力行为也从现实延伸至网络,“现实中我唯唯诺诺,网络上我‘重拳出击’”的现象屡见不鲜。近些年来,因遭受网暴而患抑郁症甚至自杀的案例层出不穷,受到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此,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以曝知暴调研队”于7月7日起以“网络暴力”为主题进行线上调研。
图为网络暴力标签词汇 王梦彩 提供
街头采访——意外的结论
调研队调研前期于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外进行了街头采访,通过随机挑选街头的中学生进行采访,来了解其对网暴的看法。在采访中,一方面,多数受访者都能够准确地从采访问题中选出属于网暴的行为,并且在面对特定的网暴情境时能够选择“理性吃瓜”,不盲目跟风。可以看出,当前大多中学生对网暴行为有明确的分辨能力,能够在乌烟瘴气的网络骂战中保持理智,并且对施暴方表示厌恶与谴责。另一方面,采访数据显示,受访者基本都认为“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除去有明确证据证明受害者完全无辜的情况外,受害者一般都会被认为其本身是“有罪”的。
据此可知,在当前环境中,网暴受害者并不是一个绝对无害的形象,大部分人都保持着“无风不起浪”这类态度来看待网暴事件。不得不感叹,有时人心似海洋,宽广而包容;有时又似一捧清水,不见一点沙土。
图为调研队队员正在采访路人 钟玥 提供
线上问卷——隐秘的显现
调研队根据调研需求、调研方向等要素制作调查问卷进行扩散,于7月19日收集数据并完成分析。
大部分填卷人属于网络看客,次之的人群则属于不跟风发表言论的有自己看法的理智人,并有超过半数的人认为看客属于网暴的参与者。有90.83%的人认为网暴存在于任何有评论和社交的地方,并且认为网暴的主要原因在于“网络的隐匿性”以及“多数网民对网络消息缺少评判,以讹传讹”,而“生活中遭遇的不顺使得网络成为宣泄口”是网暴的主要动机。
图左为看到他人遭受网暴时的态度 图右为自身遭受网暴时的态度 王梦彩 提供
通过图表可以得出:在遇到网络暴力的时,无论自身是否是受害主体,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投诉举报”这类途径来维护自身或其他人的权益。可见,至少在客观选择的条件下,大部分网民都会进行理智选择,而不是选择“参战”。
网络暴力的整治不是一蹴而就的,网络法律的完善固不可少,网络民众素质的提升也不可或缺。“口无遮拦”不是“自由”,“法不责众”也不是“明知故犯”的理由。受访人也表明:“希望网暴会越来越少。”
“以曝知暴调研队“齐心协力制作问卷、组织采访、探讨结论、分析结果。阶段成果的得出并不代表止步于此,调研队仍旧集思广益、部署接力工作、分工配合,必将为此次调研画上完美句号。
文编:王梦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