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我校财政与税务学院“寻绣归暑期实践团队”来到姚琴华刺绣艺术馆,拜访苏绣工艺大师姚琴华,走进姚琴华老师的刺绣之路。
姚琴华,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江苏省传统技艺技能大师,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苏州市民间工艺家。姚琴华老师秉承“开放包容”的观念,在继承苏绣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对中国水墨画和西方油画提出独到见解,以现代美学的视角来诠释新型苏绣。
(成员们到达苏绣小镇——苏州镇湖 张稆屹摄)
从“谋生”到“热爱”
在与姚琴华老师的交流中,团队成员了解到姚琴华老师出生于苏州镇湖的刺绣世家。在“家家有绣娘,户户有绣绷”的年代,姚琴华老师与众多同龄人一样,从小跟随母亲学习刺绣。在讲述自己学习苏绣的原因时,老师表示一开始确实是为了谋生,“当时在我们镇湖有这样的风俗,不会绣花的女孩子是嫁不出去的。”姚老师用三个词语形容自己的苏绣事业:辛苦、枯燥、热爱。“学刺绣的过程是很苦、很枯燥的,不仅是因为苏绣只有经过长期练习才能出成果,更因为苏绣还要求绣娘本人静下心,坐得住;我坚持了三四十年,苏绣深深地烙印在我的生命中,成为我无法割舍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毕生的热爱。”
(姚琴华老师与成员们亲切交谈 张稆屹摄)
从“传承”到“创作”
当谈及绣品的题材风格时,姚琴华老师热情地带领团队成员参观其代表性作品,并逐一进行讲解,“中国传统的水墨画是苏绣的固有题材,但就我而言,苏绣不仅仅是传承,更需要创作。”姚琴华老师为成员们展示了一幅描绘玫瑰丛的作品——《秾华盛绘》,这幅作品并未遵循传统花鸟画的表现手法,而是吸纳了当代摄影艺术的技巧,使得作品在表达上更富生命力。“这是一种现代审美的表达方式,也是我对于苏绣创作的一份探索。”姚琴华如是说。诸如《秾华盛绘》风格的作品在姚琴华老师工作室里比比皆是,然而苏绣的创作谈何容易,面对创作的瓶颈,姚琴华老师这样解决:“苏绣需要开放,也就要求我们绣娘坚持学习。因此我经常去南京大学、中央美院、清华大学等高校进修,同时与画家朋友交流,探讨美术学中的绘画技巧在苏绣上的表达应用。”
(姚琴华老师为成员们讲解绣品创作由来 张稆屹摄)
(姚琴华老师带领成员们参观绣品 张稆屹摄)
“苏绣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
团队成员在姚琴华老师的讲述下更深层次地理解了当下苏绣行业危机重重的原因,即“三个不”:留不下来,走不出去,资源不匹配。社会的发展为当地绣娘提供了更多工作选择,因此多数人放弃了将苏绣作为终身职业,当初的“镇湖八千绣娘”到现在已不足两三千人;传统相夫教子的观念导致绣娘难以走出镇湖传播苏绣文化;绣娘缺乏美术等专业知识影响了对绣品的创作,使得市面上的绣品千篇一律,并不能有效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听到这些,团队成员问出了自己的担忧:如此下去,苏绣最宝贵的技艺会不会面临着消亡的风险?姚琴华老师回答道:“面对这些现状,我是感觉十分‘揪心’的。要做出改变,我们需要吸纳年轻人来学习苏绣、传播苏绣。因为与我们这辈相比,当代的年轻人不止在知识层面、而且在眼界上都有很大的不同,苏绣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年轻人愿意进入苏绣行业,是保护苏绣一种有力的办法。但怎样让年轻人加入我们?这同样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姚琴华老师与成员们交流苏绣现状 张稆屹摄)
通过访谈,团队成员体会到了一位自小学绣的绣娘的艰辛旅程,欣赏到了用苏绣诠释出的现代之美,认识了一位理念开放、不断创新的苏绣工艺大师。姚琴华老师掷地有声的话语,拨云见日般地将团队的“寻绣之路”引向了更清晰明朗的未来,也为团队成员提出了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接下来团队将从姚琴华老师提出的问题着手,探究如何将更多的年轻人吸纳到传播苏绣的队伍中。
文字:白洋
摄影:张稆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