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7日,我校经济学院“田野的支撑者”实践小队开展了针对残疾人康复方面的调查研究。7月6日,部分小队成员拜访了南京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发现这里有残疾人举重训练基地、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中心、肢体残疾人康复中心、残疾人社区康复指导中心等。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调查员了解了每个楼层的情况。据楼层负责人介绍,各个中心互相之间不联系,目前残疾人康复中心也还未对残疾人心理康复、公共活动等领域进行开发。
南京市残疾人康复中心 葛菲 摄
通过资料得知,南京市江宁区在残疾人康复问题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形成了区、街道、社区、家庭“四位一体”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因此,“田野的支撑者”实践小队部分成员于7月7日上午走进了江宁区横溪街道丹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这里的医生进行了访问。卫生服务中心门口挂有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指南,其中强调了残疾人群体优先享受签约服务。签约服务首先可以使签约的残疾人享受优先就诊的待遇;其次,残疾人还可以优先享受专业医生的健康指导,建立居民档案,针对每一个残疾人的残疾状况和疾病特征,对该残疾人制定和实施不同的治疗方案,每个治疗方案的实施周期早期基本控制在10-15天,实现一对一诊疗的个性化健康教育服务;最后,针对行动不便的,尤其是肢体残疾的残疾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提供上门访视和家庭病床服务。
横溪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康复室 葛菲 摄
据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介绍,该卫生服务中心主要负责医疗康复方面的问题,虽然他们的服务是收费的,但残疾人享受政府报销,报销比例可达90%以上。
与此同时,相关医护人员还带领调查员参观了卫生服务中心专门的康复室,其中包括了针对残疾人认知水平康复和基本腿脚与臂力康复方面的康复器材。康复室里有大量残疾人的家庭信息和联系方式,医护人员会根据档案致电联系残疾人家庭,使他们能够及时得到复诊和康复训练。
横溪街道卫生服务中心认知康复器械 袁野清 摄
随后,调查员走访了附近残疾人家庭,着重对黄奶奶进行了入户调研。通过调查得知,黄奶奶和她的丈夫王爷爷都属于二级残疾,黄奶奶是由于大脑炎引发的腿脚残疾,她的丈夫则是听力损伤。他们育有健全的女儿,经过政府和慈善机构的帮助,资助她上完了大学,目前在南京有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他们享受免费的医疗保险和相关残疾人补贴,自己经营着一家小店但问及附近的这家卫生服务中心,奶奶则表示并不了解,也从来没有去过。
通过“田野的支撑者”实践小队两天时间对南京市残疾人康复方面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心理康复、就业康复、教育康复等方面仍处于较空白阶段,且残疾人主观意愿度和有关福利宣传落地程度成为了影响残疾人精准康复的因素。
调查员与黄奶奶在交谈 袁也清 摄
通过此次调研走访,调查员也发现了不少针对残疾人康复的问题。首先,当地机构缺少了对残疾人康复需求的解决,资料显示残疾人对康复活动的需求及比例分别为康复医疗救治 48.4%;辅助器配发 48.4%;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30.2%;功能恢复训练指导 27.7%;简单劳动技能培训 22.6%;托养22%;社会适应性训练 22.6%;康复知识宣传11%,而这些需求绝大多数都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其次,针对残疾人康复的相关各部门之间较为分散,此前在南京市康复中心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最后,许多残疾人对残疾人康复措施与帮扶政策并不了解,或者根本不知道可以享受这些福利有优先政策。
由此可见,好的机构在创办与成立的同时,还需要政府持续不断地宣传与帮助,扩大其影响力,让更多的残疾人从中受益,得到最大化的康复训练。
摄影:葛菲 袁也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