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受教育程度低、缺乏技能、机会不均等、主观意愿度低、扶贫资金有限等原因,残疾人,特别是农村贫困残疾人就业率低,导致残疾人贫困境地难以改善,由此可见,残疾人就业问题亟待解决。
因此,7月7日,我校经济学院“田野的支撑者”实践小队以农村残疾家庭就业为方向,针对“合作社+基地+残疾人”扶贫基地,前往江宁区汤山街道阜庄社区石地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残疾人扶贫基地开展调研。
实践团队与阜庄社区领导合照 曾越 摄
为解决残疾人就业困难的现状,2016年石地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与汤山街道残联合作成立了残疾人扶贫基地,流转土地150多亩,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发展蔬菜大棚,通过以“合作社+基地+残疾人”的就业帮扶方式,针对农村贫困残疾家庭无就业渠道、无资金、无技术的困难,基地已经安置了残疾人29名,辐射录用了28户残疾人家庭在基地劳动就业,家庭收入在辐射前后平均提高了将近8000,缓解了以老养残、重度残疾等家庭照顾者的压力,增加了残疾家庭的收入,提高了残疾家庭的生活质量。
石地生产合作社残疾人扶贫基地 曾越 摄
首先,团队4个人在阜庄社区残联主任庄鹏的引导下,来到了残疾人扶贫基地。据了解,合作社把有劳动能力且有脱贫意向的残疾人作为扶贫对象,提供可供选择性大、技术要求性不高、时间安排灵活、离家较近、贴近自身农业耕作能力的工作,分为蔬菜种植、搬运、收割、司机、门卫、包装、打包等,定期开展一系列种植养殖劳动技能培训,组织代表外出参观。并且在劳动期间,考虑到残疾人的身体状况,将不同类型的残疾人组成一个小组。基地通过这种分组的形式,既增强他们工作的自信心,也加强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解决了因为残疾带来的劳动不便状况,同时也增强了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力,提高了劳动效率。此外,基地以直接安置残疾人的方式或利用辐射作用充分带动残疾人家庭在基地劳动就业,提供信息咨询、农资品种、技术培训,在服务环节上做到“零利润”,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在残疾人劳务费清算上,不以销售成果为标准退货或降价,并在一个月内付清。
残联主任带领团队成员参观残疾人扶贫基地 曾越 摄
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扩大残疾人扶贫基地规模,让农村残疾家庭得到更多就业帮助。基地在提高残疾人自主创业能力,承包基地土地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利用好农产品电商平台的发展,解决好启动资金“入门难”的问题,残疾家庭的收入能更大幅度得增加。此外,在农村建设残疾人扶贫基地,需因地制宜,以点带面,将残疾人就业资源合理分配和最大化利用。
随后,庄先生带领小队深度入户调研。58岁的户主因意外疾病,腿部肌肉萎缩,经鉴定为肢体残疾二级。户主在残疾前的工作为瓦匠,因残疾失业三年,经当地政府帮助,现已在残疾人扶贫基地务工2年。据户主反映,一天在合作社工作大约为6-7小时,工作主要是蔬菜种植、收割、搬运,时间上好安排,离家也近,干的活也在残疾人劳动能力和强度之内。此外,户主还着重提到,政府提供给家中免费的康复锻炼器材,如健身自行车,墙上安装的扶手架,残疾人专用座椅,每天锻炼锻炼,给自己的腿部增加力气,能更好地去基地工作。由于家中儿子离婚常年在外,户主大多靠自己在基地的收入维系老夫妻俩大笔的医疗开支和10岁孙子的教育开支,户主对政府的帮助感激万分,表示虽然自己身体有缺陷,但通过基地的工作能自力更生,精神上也更加积极向上。
残联主任带领团队成员深度入户调研 曾越 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推进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实现扶贫解困由“输血”向“造血”转变,从根本上打赢农村残疾家庭精准扶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