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是大学生实现支教梦的最佳季节。自去年一篇《叔叔、阿姨,我们不希望你们来“支教”》的文章在网上引起对支教利弊的广泛讨论后,许多大学生支教者从最初“只顾倾注一腔热情”的感性认识逐渐升华到对“传统支教”模式的再思考。随着支教活动的日益深入,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成立“大学生支教行为研究调研小分队”,通过问卷调查,支教体验,数据分析等得出目前的支教活动弊大于利,并通过微博、人人网等媒介平台发出“用理性和热情唤醒支教梦”的号召,呼吁教育部门建立系统的支教体系。
七月中旬,南财大9名来自于新闻学院等学院的支教大学生与自愿报名的农民、企业家、普通劳动者一行终于到达了江西的一个小山村——高老庄。“报名者的条件参差不齐,主办方筛选不严格,大家各干各的,找不到重心。”同行的郁舒涵同学说。直至到达目的地,组织方对于内部制度、学生管理和志愿者管理始终没有系统的安排,志愿者们只能随机行事,效率很低。
在教课的过程中,还发现,组织方的支教理念更偏重德育,但是有溺爱和功利的成分,甚至为了吸引孩子做他们据点的长住生而用电脑游戏做诱饵。而通过调查,有些大学生之所以不想第二次去支教,原因之一就是组织方内部混乱,管理无力。
此外,吉欣悦同学还从高老庄当地的老师那里了解到,自愿前来的大学生没有经过培训,一两周的支教所起的作用也不显著,而离开之后学生的学习产生断裂,把如何弥合的问题留给了当地老师。大学生远赴数千里的他乡异地支教,看上去很美,但是,南财大支教调研小分队的队长陈筱芒说:“每一个人在真正参与进去的时候,一定要想好,我要去做什么?我能够做什么?我可以给别人和自己带来什么?”
暑期实践接近尾声,成员真切地希望社会能关注支教现状,有更成熟的团队、用科学的方式来长期从事支教。最好是教育部门能做出举措,建立理性、更具操作性的支教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