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新闻学院:浅谈红色文化传播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发布者:新闻学院 [发表时间]:2022-08-24 [来源]:团委 [浏览次数]:

百舸网铜仁8月17日电(通讯员 张利青)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延红实践队”结合“追寻红色文化,凝聚奋进力量”主题,为更好地了解广大人民群众对红色教育基地及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文化、革命精神的认识和学习程度,成员们深入红色教育基地,展开了一系列调研活动。

为考察红色教育基地当前的传播度和影响力,团队制定了相关调查问卷,并于7月8日在南京、铜仁、安庆三地开始发放。本次调查问卷为线上线下同时发放,一共收到138份有效答卷。在问卷中,成员们有针对的提出了“您觉得参观红色革命基地对于感受民族精神有多大影响”、“红色革命纪念馆存在哪些不足”、“传统红色经典不能吸引您的原因”等问题,对实践活动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帮助。

      图为张利青同学正在贵州省铜仁市展开线下问卷调查 通讯员 张利青 供图

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红色文化的普及度虽然呈现出年轻化,但仍存在局限性。即在此类人群中,学生及从事红色教育的人员占绝大部分,大众化程度依然有待提高。同时,从调查结果中也不难看出,大众对红色教育基地的了解程度和深度普遍不高,且了解方式较为单一,大都通过学校组织。由此反映出人民群众对于红色教育的精神层面是到位的,但主动性以及实地考察性还不足。

带着问题,成员们在七月中旬开始实地调研。7月17日,实践队成员张利青来到铜仁周逸群烈士陈列馆进行参观探访。而另一边,身处南京市的实践队成员王芝静在7月20日来到了南京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相比于其他红色教育基地来说,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参观人数更多,人群更广。7月26日,实践队成员张子璇也来到安徽省太湖县大石岭农民暴动纪念碑展开调研。

   图为张子璇同学正在浏览大石岭农民暴动纪念碑简介 通讯员 张利青 供图

成员们就红色教育基地的参访人员问题简单采访了三地解说员,其中周逸群烈士陈列馆的解说员说道:“每年都会有中小学组织学生来参访学习,平时节假日也会有家长带着孩子过来参观,但很少会有高中生和大学生。”这也与调查报告中绝大部分人都是通过学校组织了解红色文化和红色教育基地相呼应。但为何少见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身影呢?队员们也就此问题采访了红色教育基地周边的高中生和大学生,部分同学表示,学业原因比较忙,同时也因为自己经过长期的教育已经对革命精神有了深刻理解,不用再通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来学习红色文化。也有同学表示,如今网络发达,想要了解和学习红色文化完全可以利用互联网,不必亲自去到实地。但也有少部分同学表示自己节假日还是会去到红色教育基地缅怀先烈。除此之外,队员们也针对其他问题对红色教育基地工作人员以及路人进行了采访,相关结果会在调研报告中详细说明。

实践活动的尾声,成员将考察经历和收获进行了总结分析,通过微博、小红书等主流互联网平台进行了宣传,获得了近万的浏览量。最后也召集各地群众举行了线上宣讲会,向大家分享了本团队的实践过程和成果。

图为王芝静同学正在进行线上宣讲 通讯员 张利青 供图

团队认为,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红色教育和传播方式都在慢慢发生转变。据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人都是通过自主上网或是影视作品了解红色文化,但当今红色文化与新媒体的结合形式仍然有待提高。近几年的红色作品呼声很高,但真正能让大家一致认同的作品却少之又少。大部分人对于红色文化以及革命烈士的了解程度还是不高(多是停留在表面)。此外,还注意到学校在红色文化教育和传播中占主导地位,在互联网发展的时代,光靠学校和政府的宣传教育已远远不够,要充分发挥微博及各短视频平台等网络新媒体的作用,充分利用网络人群广、受众多的特点,通过网络将红色文化传播、传承。

在此次调研过程中,团队切实感受到了深植在中华儿女血脉里的红色基因,纪念馆里没有喧嚣,没有吵闹,敬仰先烈的成员们都默默感受着每片土地上的热血。这次暑期实践探寻红色文化之行让实践队成员们收获颇丰,成员们追寻红色足迹,重温红色记忆,加深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光辉历程的认识和了解,也将中国革命的慷慨悲歌牢记在心。

图为实践队成员合照 通讯员 张利青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