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梅西学院:羌族草编,传承非遗文化

发布者:梅西学院 [发表时间]:2022-08-09 [来源]:团委 [浏览次数]:

百舸网南京7月3日电(通讯员 陈俊余) 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羌族草编的影响力,增强文化自信,6月28日,南京财经大学梅西学院的“传承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团队远赴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的禹羌文化(草竹编织)研学体验中心,拜访了羌族草编传承人江福蓉女士,经过深度交流,较为全面地了解了羌族草编的技艺与现状等多方面内容。

据了解,关于羌族草编的起源,民间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羌族草编源于远古的大禹治水时期,最初只是编织一些实用的草鞋、斗笠和箩筐来帮助治水。在洪水退去之后,为了纪念大禹,羌族先祖们便用草竹等简单的材料制成祭器来祭祀祖先和大禹,羌族草编因此代代相传,流传至今。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因四川多山多河,需要用草竹等编成绳索用于渡河,这便形成了草编的雏形,又因为“绳”和“神”读音相近,草编也就成为了一种和神明沟通的方式并世代相传。

图为研学体验中心的部分草编作品。百舸网通讯员 吴语丝

在与江福蓉女士的对话中,组员们了解到,与北方多使用秸秆和玉米皮不同,四川羌族草编的原料多取自棕榈叶。棕榈叶容易获取,而且密度较高,韧性较好,因此,在适当加工后,用棕榈叶编织出来的作品相对比较结实,容易摆放和保存,一般来说保存几十年不是问题。而且随着工艺的优化和持续的创新,羌族草编逐渐由实用性向观赏性与艺术性转变,成品也逐渐由日常的生活用品向摆件与艺术品等方向转变,使用棕榈叶作为原材料也恰好符合这种转变的要求。

在制作技艺方面,江福蓉女士坦言,随着时代与科技的进步,羌族草编的制作技艺也在逐步改善。从成品而言,从前的作品多为一些小昆虫之类比较容易制作的类型,而经过手工艺者的不断学习与创新,一米有余的龙造型草编作品已经是稀松平常。“像‘龙’这样的作品,从设计到最终完成大约需要一个月。”以草编龙为例,手工业者们会先在脑海中构思龙的造型,包括整体的尺寸、比例和造型等一系列要素,然后手工画出图稿,并依次逐步编出成品。不仅如此,该中心的创新已经不再局限于草编,更是向竹编进军,现已开发出竹编平面画、竹保温杯等一系列产品。

图为草编龙以及部分其他草编作品。百舸网通讯员 吴语丝

“请问现在寻找草编的手工艺者困难吗?”听到这个问题,江福蓉女士的语气中透出一丝无奈。“还是比较困难的。”想要成为一名草编手工艺者,除了要有最基本的热爱,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草编的基本技术只要两三天便能学会,但是想要学精,就需要慢慢打磨,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草编还很注重灵感,哪怕手艺学得再好,如果没有灵感,那也只能做出一些平常的作品,难以在艺术层面进行创新。

在羌族草编的生存与发展方面,该中心也是不遗余力。疫情爆发之前,该中心积极参加活动,不仅是向国内民众宣传,更是向国外大力宣传羌族草编的文化,在进行文化交流的同时,也维持了自身的生存。提到疫情,江福蓉女士不由露出一丝苦笑。在疫情的影响下,该中心的出行和出国都受到了限制,该中心主要以订单的方式生存,活动也不得不限于自身周边。“还有就是电商平台,包括淘宝,京东等,也占一部分。然后就是一些与景区的合作。” 江福蓉女士如是说。但是,同样由于疫情,景区的游客不如以往,草编在旅游纪念品等方面的态势并不十分乐观。现阶段,该中心还致力于面向学生开展草编体验活动。

谈到该研学体验中心的企业内涵,江福蓉女士表示,在对外宣传时,最核心的还是羌族草编的文化内涵。羌族草编除了自身的商品价值外,其蕴含的文化价值更是无可估量。无论是作为企业自身的生存,还是传承羌族草编这项非遗,让大众了解其文化都是重中之重。在不忘初心的同时做大做强,在这样的想法的指引下,该中心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在这些年里获得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习基地”、“绵阳市劳模与工匠人才创新实验室”等多项称号,为羌族草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图为该研学体验中心内陈列的奖状。百舸网通讯员 吴语丝

在与江福蓉女士的沟通中,组员们以更加全面的视角了解了羌族草编这一非遗,充分了解了其在传承与发展方面的情况,为团队日后的工作提供了重要思路。

图为“传承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团队全体组员与江福蓉女士及其他中心成员合影。百舸网通讯员 吴语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