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会计学院:“丝路薪火·文润边疆”团队深入调研奎屯市文化馆

发布者:徐欣怡 [发表时间]:2025-09-06 [来源]:团委 [浏览次数]:

8月18日至8月30日,为深入了解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探寻文化馆在文化惠民与非遗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丝路薪火·文润边疆”实践团队前往新疆奎屯市,对奎屯市文化馆开展了为期三天的专题调研活动。团队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参与体验等方式,全面考察文化馆的设施建设、活动开展、非遗保护及艺术教育等工作,感受基层文化阵地的蓬勃活力。

图为奎屯市文化馆 徐欣怡 供图

奎屯市文化馆始建于1975年,历经多次升级改造,在2022年投入500万元援疆资金进行数字化提升后,已成为集文化活动、艺术培训、非遗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公共文化场馆。实践团队抵达后,首先参观了文化馆的各类功能区域。在数字化体验区,团队成员亲身体验了数字书画创作、虚拟非遗展示等现代化设施,感受科技与文化融合的独特魅力;声乐培训室内,电子琴、双排键、古筝等专业乐器一应俱全,几位音乐爱好者正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合唱;舞蹈排练厅里,舞蹈班学员们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展现出蓬勃的艺术活力。据文化馆工作人员介绍,馆内总面积达6144平方米,设有书画培训室、油画教室、摄影工作室、围棋教室等多个功能空间,全年无休向市民免费开放,日均接待群众超过300人次。

图为奎屯市摄影工作室 徐欣怡 供图

在与文化馆负责人的座谈中,团队详细了解了馆内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负责人介绍,奎屯市文化馆始终以“文化惠民”为核心,围绕传统节日、重要节点策划开展各类特色活动。春节期间的“非遗过大年 文化送年货”送春联活动已连续举办十三年,每年都有数十位书法老师现场挥毫,为市民送上新春祝福;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馆内会组织制作花灯、包粽子等民俗体验活动,让市民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此外,馆内还定期举办书画展、摄影展等艺术展览,年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超过80场,参与群众人数累计达5万余人次。

图为奎屯市文化馆特色活动宣传 徐欣怡 供图

实践期间,团队恰好遇上文化馆举办的“非遗进校园成果展”,展览集中展示了当地非遗项目在校园传承中的优秀成果。在展览现场,黑走马、阔麦依、麦西来普等非遗舞蹈的服装道具陈列整齐,剪纸、陶塑等非遗作品精美别致。文化馆非遗保护部主任向团队介绍,奎屯市文化馆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围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周”等节点,开展了系列非遗主题活动。通过非遗进景区、进社区、进校园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非遗、热爱非遗。

为深入感受非遗传承的实际情况,团队成员跟随文化馆工作人员前往奎屯市第三中学,观摩了非遗传承人玛依拉托合达森指导学生排练大型团体操《各民族欢跳黑走马》。操场上,数百名学生身着民族服饰,随着欢快的音乐跳起黑走马舞蹈,场面十分壮观。玛依拉托合达森告诉团队,她已在多所学校开展黑走马教学,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青少年感受民族舞蹈的魅力,让非遗技艺在校园中生根发芽。随后,团队又来到奎屯市第一高级中学,参观了剪纸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岳新燕开设的剪纸研学课堂,学生们创作的一幅幅精美剪纸作品,展现出非遗传承的青春力量。

在艺术教育普及方面,团队了解到奎屯市文化馆开设了22类免费公益培训课程,涵盖舞蹈、合唱、素描、书法、国画、电子琴、古筝、围棋等多个领域,年培训规模达4万余人次。团队成员分组体验了不同的培训课程:在书法教室里,老师从握笔姿势、运笔技巧开始,耐心指导学员练习书法;在摄影工作室,爱好者们正交流着构图技巧和光影运用;在国画课堂上,墨香四溢,学员们专注地描绘着山水花鸟。一位参加书法培训的退休教师告诉团队:“文化馆的公益课程让我们退休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在这里不仅能学习技艺,还能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图为奎屯市文化馆中的墨宝 徐欣怡 供图

通过此次调研,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丝路薪火·文润边疆”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刻感受到了奎屯市文化馆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既见证了现代化文化设施为群众带来的便利,也体会到非遗传承背后的坚守与付出。团队成员表示,将把此次调研的所见所闻整理成详实的报告,系统梳理奎屯市文化馆在文化惠民、非遗保护等方面的先进经验。未来,团队将持续关注基层文化建设发展,通过新媒体平台宣传推广奎屯市文化馆的成功实践,鼓励更多青年学子关注基层文化事业,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贡献青年智慧与力量。(通讯员 徐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