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外国语学院:“指尖陶韵薪火相传”团队调研前墅龙窑新型发展路径

发布者:李语馨 [发表时间]:2025-08-31 [来源]:团委 [浏览次数]:


2025826日至27日,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指尖陶韵·薪火相传”调研队走进宜兴三洞桥村,沉浸式探寻当地前墅龙窑在新时代下的转型发展路径。从非遗大师的陶韵小屋,到前墅龙窑展示馆,再到龙窑实地,调研队通过走访和历史洞悉,为三洞桥村的龙窑的赓续发展探索切实可行的方案,思考乡村振兴新动能。

以对前墅龙窑整体性、系统性的先行把握为目的,调研队的第一程选择了采访非遗大师吴永兵先生。看着满屋的非遗文化证书和名人表彰,调研队带着惊叹,对前墅龙窑从上世纪的辉煌,到疫情时期的短暂波动,再到现在的衰败,进行了历史全方位的了解和复盘。

“古法柴窑的生产要耗费40个小时,几十个人轮班昼夜不停地在1200摄氏度的高温下看守,方得一窑。因此,我当初能够被选进生产队,第一被看中的品质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吴永兵先生侃侃道来,语重心长,“现在的年轻人已经鲜少有愿意传承这门手艺的了,因为苦和累,但是我们不能让它就此埋没,我自己的孩子就在接续着做,我相信,在国家和你们这些青年的努力下,还会有更多年轻人投入进来”。

在与吴先生长达一小时的谈话中,调研队得知,随着塑料等各种新型材料的出现,古法龙窑的面向客户逐渐从大众群体缩减至少数人,现在以私人买家定制为主。由于极高的人力成本,其价格无法与快捷便利生产的电窑相比拟,因此丧失了大部分市场。同样也因为生产的不易,绝大部分年轻人不愿意接手,古法龙窑或将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但吴永兵先生相信在各方努力之下,这门手艺不会就此被遗忘在灰烬之中。

除此以外,在与吴先生的交流中,调研队大胆提出学习景德镇的文旅发展路径,将新时代文旅与前墅龙窑的古法工艺相结合,打破三洞桥村陶产业单一的产业格局,打开旅游业的全新市场。对此,吴先生也表示,他相信这会是未来的必然方向。



图为吴永兵先生招待调研队成员 赵宇婷 供图

采访结束后,调研队前往村中仅剩的一口流传六百余年的龙窑进行实地参观。通过与当地村民的交流,队员们对龙窑烧制过程的艰辛有了更切实的了解,并形成了将现代化温度监测设备与古法柴窑相结合的初步设想,未来或许能够把古法柴窑与现代化技术有机结合,在保证古法工艺的前提下,减少人力成本,以达到降本增效。



图为前墅龙窑 赵宇婷 供图

调研队带着考察村中文旅硬件配备的目的和对文旅发展的设想,来到了当地前墅龙窑展览馆,在此了解到了前墅龙窑悠久的文化底蕴。“咱们龙窑已经赢得了许多国际友人的喜爱,在国际陶艺周斩获了众多好评。”陪同的村干部如是说。带着赞叹,调研队参观了前墅龙窑的前世今生,并对国际友人的广为喜爱感到期许,未来在众多力量扶持之下,或许三洞桥村能够发展成为驰名中外的国际陶艺村。



图为村干部带领调研队成员参观“前墅龙窑展示馆” 赵宇婷 供图

最后,在村干部的提议引导下,调研队来到宜兴当地颇具规模的景区——陶二厂,实地感受陶艺与文旅融合的氛围,学习其发展路径,通过走访陶艺体验室、文创设计师品牌店,调研队深感其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也对龙窑的文旅发展有了更清晰的目标和方案。对于前墅龙窑来说,其工艺的价值正是核心精华所在,因此,文创周边的开发、游客的互动体验都要避免标签化和浅层化,而要注重工艺本身的传播与发扬。

图为陶二厂UCCA陶美术馆 俞思航 供图

此次探访之旅让调研队深刻体会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不是一句简简单单的标语,不是纸上谈兵,只有真正了解到文化的根脉和褶皱,并不断根据时代发展设计和调整发展方案,不断注入新动能,方能助推非遗文化万古长青。未来,调研队会持续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为三洞桥村文旅和陶艺文化的有机发展设计更多切实可行的经验模型,联合三洞桥村搭建好龙窑文化传播平台。以青春之力筑牢龙窑文化的百年血脉,从龙窑遗址的泥土里翻找历史的褶皱,在老窑工的指尖触摸工艺的温度,于乡村的烟火中点燃文化的火种。(通讯员 赵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