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水环境治理提质增效,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博物致知·青春赋能”团队对南京市玄武区清溪河流域开展实地调研,聚焦水质改善、岸线治理及生态修复等关键环节,现场把脉问诊,共谋治理良策,力促清溪河实现“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生态目标。
团队沿着清溪河沿岸徒步巡查,脚步从上游水源地延伸至下游湿地,细致查看了各个关键节点:上游水源地的隔离防护设施、水质监测设备运行情况,中游生活污水截流管网的铺设密度与分流效果,下游湿地净化系统中水生植物的生长状态及水质过滤成效,还有沿岸绿化景观的植被搭配与生态防护功能。每到一处,团队成员都俯身观察水体的颜色变化、透明度差异,认真询问近期的pH值、溶解氧等监测数据,仔细检查沿岸是否有隐蔽的垃圾倾倒点、管道是否存在污水直排痕迹。成员们还主动与沿岸居民拉起家常,倾听大家对水质改善的直观感受和生活期盼;同时与河道管护人员深入交流,详细了解日常巡查、清淤保洁的具体流程,收集提升管护效能的实际建议。

图为团队成员清理清溪河沿岸垃 杨子越 供图
“以前河里偶尔会漂着杂物,下雨天有些地方还会泛异味,这两年明显干净多了,傍晚来河边散步的人也越来越多。”家住清溪河畔的居民李阿姨笑着说,话语中满是对环境变化的认可。

图为团队成员在清溪河旁合照 杨子越 供图
近年来清溪河流域的治理成效显著:通过系统性实施河道清淤清除底泥污染,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切断生活污染源,建设生态护岸增强水体自净能力,同步提升沿岸绿化打造景观节点,一系列组合拳让流域水质稳步提升至地表水Ⅲ类标准,沿岸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形成了水草丰美、步道蜿蜒的滨水景观带,成为居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不过调研中也发现治理短板:部分支流因地处偏远,日常管护人力、设备投入不足,存在垃圾清运不及时的情况;周边农田化肥农药的面源污染随雨水汇入河道,防控措施仍需细化,这些问题都提醒着流域治理需久久为功,持续深化攻坚。

图为团队成员在分析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杨子越 供图
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调研组事后进行了团队会议,提出了治理建议:一是强化水质动态监测,加密监测频次,精准掌握水质变化趋势;二是加快推进支流管网改造,严防污水直排,从源头削减污染负荷;三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绿色种植模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四是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整合各方力量,落实“河长制”责任,同时引导群众参与监督,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格局。

图为团队成员在清溪河附近南京博物院旁合影 杨子越 供图
水是生命之源,岸是生态之基。此次实地调研不仅让团队全面掌握了清溪河治理现状,更为后续精准施策、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各相关部门可以针对此次调研中发现的不足,紧盯问题短板,狠抓整改落实。通过实地调研与科学规划,未来的清溪河将迎来全方位蝶变。水质治理工程将精准清除污染,让河水重现清澈透亮;沿岸绿化景观带将有序铺开,乔木灌木错落成荫;亲水平台、滨河步道等设施同步完善,打造移步换景的生态画卷。这不仅能让沿岸群众推窗见绿、亲水近景,共享水清岸绿的生态红利,更能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城市注入鲜活动能,绘就生态与民生共赢的美好图景。(通讯员 熊子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