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会计学院:“承红”实践团队深入调研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发布者:徐欣然 [发表时间]:2025-08-31 [来源]:团委 [浏览次数]:


826日上午,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承红”暑期实践团队的十名成员,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展主题鲜明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直面历史遗迹、聆听史料证言,团队成员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接受精神洗礼,深化对历史的认知与对和平的珍视。

盛夏的阳光炽热如火,实践团队成员在南京大屠杀史实展门口集结。简短而庄重的出征仪式后,成员们合影留念,随后在工作人员引导下步入场馆,开启这场承载着历史重量的学习之旅。踏入纪念馆区域,雕塑广场的群像首先攫住众人目光。黑色大理石材质的雕塑群,以粗粝的艺术手法定格了一个个悲怆瞬间:有的雕塑展现亲人永别的绝望相拥,有的刻画无辜者面对屠刀的惊恐眼神,而入口处的“母子雕塑”尤为震撼——母亲身躯前倾,紧紧护住怀中孩童,凝固的姿态里满是绝望与抗争。这些无声的艺术作品,将1937年寒冬里的血泪记忆化为永恒,让团队成员在静默中感受到历史的沉重。

史料陈列厅内,实物、图片与光影交织成立体的历史长卷。泛黄的照片里,日军暴行的场景触目惊心;锈迹斑斑的刺刀、破损的衣物,无声诉说着受难者的遭遇;多媒体屏幕上滚动播放的幸存者证言,字字泣血,还原了那段被侵略的苦难岁月。团队成员放慢脚步,驻足凝视每一份史料,偶尔有人在展柜前低声交流,言语中难掩悲愤。这些跨越八十余年的证据,让抽象的历史叙事变得具体可感,也让“南京大屠杀”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文字,而成为直击心灵的集体记忆。



图为日军扫荡后残破的南京城 徐欣然 供图

移步集会广场,一面巨大的“灾难之墙”映入眼帘。墙上密密麻麻镌刻着遇难者的名字,一笔一划皆是生命的印记。据介绍,这些名字的搜集与考证历经数十年,每一个新名字的增补,都是对历史真相的一次打捞。团队成员伫立墙前,

 目光扫过那些或清晰或模糊的姓名,有人轻轻念出几个名字,声音里带着难以抑制的沉重。三十万遇难者的数字,在此刻化为一个个具体的生命符号,让人深刻体会到“铭记”二字的千钧重量。



图为三十万遇难者纪念碑 徐欣然 供图

万人坑遗址展区的氛围更为肃穆。透过玻璃罩,层层叠叠的骸骨静静陈列,有的颅骨带着弹孔,有的肢骨扭曲变形,无声控诉着日军的暴行。遗址旁的说明牌详细记录了发掘过程与法医鉴定结果,科学的证据让任何试图歪曲历史的谎言不攻自破。团队成员在此处自觉放慢脚步,连呼吸都刻意放轻,仿佛生怕惊扰了沉睡的冤魂。这片土地下掩埋的不仅是骸骨,更是一个民族不能忘却的伤痛。

走出展馆,祭场的烛火在微风中摇曳,团队成员依次驻足鞠躬。随后进入冥思厅,黑暗中只有点点微光如星辰闪烁,象征着遇难者未曾熄灭的生命之光。成员们闭目静立,脑海中交替浮现着史料中的场景与当下的和平生活,在对比中感悟今日安宁的来之不易。有成员事后表示,那一刻深刻理解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真正含义。

和平公园区的景象则传递出希望的力量。“胜利之墙”上镌刻的“1945815日”字样,标志着苦难的终结;汉白玉雕塑《和平》中,少女怀抱和平鸽,身姿舒展而坚定。团队成员在雕塑前驻足良久,有人轻抚雕塑的纹路,有人在留言簿上写下“愿世界永无战争”的寄语。从苦难到重生,从伤痛到希望,纪念馆的参观路线恰似一条精神成长之路,引导着参观者完成从铭记到反思、从悲痛到奋进的心灵蜕变。

活动结束时,夕阳为纪念馆的建筑镀上金边。团队成员再次聚集,脸上少了来时的轻松,多了几分凝重与坚定。此次参观没有冗长的宣讲,却以最直接的历史在场感,让爱国主义不再是抽象的概念。那些凝固在雕塑中的悲怆、镌刻在墙上的名字、沉默的骸骨与闪耀的和平符号,共同构成了一堂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图为和平广场团队成员合照 徐欣然 供图

此次调研让实践团队成员读懂了民族的过去,更让他们明晰了青年一代应肩负的未来。实践团队成员表示,未来将把此次参观的感悟转化为实际行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主动传播历史真相,以青年之责守护和平记忆,用奋斗姿态传承红色血脉。(通讯员 徐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