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会计学院:“丝路星火·文润边疆”团队走访奎屯城市规划展览馆

发布者:徐欣怡 [发表时间]:2025-08-31 [来源]:团委 [浏览次数]:

 8月20日至8月25日,为探寻丝绸之路精神与边疆城市发展的融合密码,深化青年学生对区域文化传承与城市规划的认知,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丝路星火·文润边疆”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奎屯城市规划展览馆调研,从历史底蕴、生态规划、精神传承中,解码奎屯发展的独特基因。


图为探访奎屯城市规划展览馆 徐欣怡 供图

胡杨精神:边疆奋斗的精神坐标

 踏入展览馆,“胡杨精神”展区的古朴陈设瞬间将时光拉回边疆拓荒岁月。墙面上,“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的文字苍劲有力,配合老照片中拓荒者在风沙中跋涉的场景,勾勒出胡杨与边疆建设者的精神共鸣。实践团成员静静伫立,凝视着胡杨在戈壁扎根的故事:先辈们如同胡杨,在干旱少雨、风沙肆虐的环境中,凭顽强意志开垦良田、修筑城镇。

图为成员驻足学习胡杨精神展区内容 徐欣怡 供图

 “胡杨的坚韧,是边疆发展最生动的注脚。”团队成员感慨,作为会计专业学生,更从胡杨精神中读出“长期主义”的力量——如同守护资产负债表的平衡,边疆建设者以数十年坚守,沉淀出城市发展的“核心资产”。从胡杨耐旱耐风沙的生存智慧,到建设者扎根边疆的奉献,精神传承的脉络在调研中愈发清晰。

生态擘画:绿色发展的奎屯方案


图为奎屯城区生态绿地系统构建规划展板 徐欣怡 供图

 在“城区生态绿地系统构建”展区,奎屯的绿色发展蓝图徐徐展开。展板上,东部生态防护带、南部交通生态廊道、西部生态保护屏障、北部及周边郊野公园的规划体系,如同为城市编织一张“生态网”。团队聚焦奎屯河生态治理项目:从防洪减灾的“安全线”,到串联湿地、公园的“景观带”,治理后的奎屯河不仅守护城市安全,更成为生态名片。

 “生态规划里藏着‘发展辩证法’!”队员围绕示意图讨论,分析生态投入如何转化为城市竞争力:东部防护带阻沙固土,降低环境治理成本;南部廊道串联交通与绿化,提升城市宜居度。从会计视角审视,生态建设的“长期投资”,正为奎屯换来环境改善、产业升级的“复合收益”,让边疆城市在发展中兼顾“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
          军垦传承:热血铸就的城市根基

图为奎屯军垦文化“铸剑为犁”的历史传承 徐欣怡 供图

 “铸剑为犁”的展区里,军垦文化的厚重历史扑面而来。木质展框中,“一支赢得正义战争的队伍,扶犁把剑、屯垦戍边”的文字,诉说着65年前军垦战士的抉择:放下钢枪,拿起农具,在荒原上开辟绿洲。“红柳精神”与军垦故事交织,展现着先辈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底色——他们如同红柳,在戈壁深处扎根,用热血浇灌出城市的雏形。

 团队成员仔细研读展陈:军垦战士住地窝子、喝盐碱水,却在短时间内建起农场、工厂,为奎屯奠定发展根基。“军垦文化是奎屯的‘精神原乡’!”队员们感慨,这种“奉献不计回报,奋斗不问西东”的精神,不仅塑造了城市性格,更启示青年:在新时代,边疆发展仍需传承这份热血,以担当续写辉煌。

以青春视角,链接边疆未来

 通过此次调研,“丝路星火·文润边疆”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刻感受到奎屯发展的三重脉络:胡杨精神筑牢奋斗底色,生态规划锚定发展方向,军垦文化凝聚城市灵魂。团队成员表示,将系统梳理调研成果,从会计专业视角分析城市规划中的“成本-效益”逻辑,形成实践报告为边疆发展建言。未来,团队将以“传承丝路精神,赋能边疆发展”为使命,持续关注奎屯等边疆城市的规划实践,用专业知识解读发展密码,向更多青年传播边疆奋斗故事。期待以青春星火,点亮边疆发展的新征程,让丝路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亮光芒。(通讯员 徐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