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丝路遗韵·六星薪传”团队调研伊犁六星街

发布者:徐紫瑶 李佳兴 [发表时间]:2025-08-31 [来源]:团委 [浏览次数]:

 为探索文旅产业与现代农业的融合发展模式,助力地方经济提质升级,南京财经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丝路遗韵·六星薪传”团队于8月15日至8月30日前往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进行实地调研。团队走进六星街景区及当地农户,通过实地走访、农户访谈等形式,挖掘文旅产业与现代农业资源互补的可能性,努力为产业协同发展寻找新方向。

初遇六星街:文旅名片的“旺季烦恼”

“六星街里还传来……八扬琴声吗?阿里克桑德拉面包房……列巴出炉了吗?”伴随歌曲《苹果香》的走红,伊犁六星街景区的旅游热度再次大火。沿着伊宁市解放西路向西而行,便能看到六星街景区标志性的八卦形街巷入口。宝蓝色的砖墙、彩色的木门、涂绘着少数民族风情画的商铺,以及空气中飘来的格瓦斯香气,让这条多民族聚居街区充满活力。景区内,俄罗斯族手风琴表演、维吾尔族手工冰淇淋制作、哈萨克族毡房体验等项目,吸引着大批游客驻足打卡,据旅游局的不完全统计,游客人数已达上万人。

图为六星街风景 徐紫瑶 供图

“每年6到8月是旺季,日均游客能有4000多人,我们的餐厅每天要排很长时间的队伍。”在景区经营“阿娜尔汗的下午茶”的哈萨克族商户告诉实践团队员,然而旺季一过,景区客流便大幅减少,10月到次年4月,店铺月营业额仅为旺季的三分之一。经过进一步观察发现,景区现有旅游产品多集中于观光、餐饮和简单体验,缺乏与本地特色产业结合的深度项目,且售卖的农产品多为散装干果,未形成品牌化包装,难以满足游客刚需——伴手礼的普遍品质需求。

“很多游客问有没有能代表伊犁的特色农产品,我们只能推荐散装的葡萄干、巴旦木,没有更精致的产品。”商户的话,道出了众多商户的共同困扰。实践团队员意识到,六星街景区虽有丰富的文旅资源,却缺乏与本地农业产业的有效联动,导致旅游附加值难以提升。

图为“阿娜尔汗的下午茶”店铺 徐紫瑶 供图

探访当地农业环境:科技农业的“销路困境”

带着景区商户的需求,实践团前往当地农户,走进农户的养殖棚屋进行实地调研。 “我们家已经养了很久牛羊了,以前只是在菜市场上售卖,现在可以在六星街景区卖给游客。”农户向实践团介绍,喂养牛羊的草料依托伊犁河谷的光照优势,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十分鲜美。但让农户头疼的是,牛羊的销售渠道较为单一,“除了本地和少量线上订单,大部分产品只能卖给批发商和游客,利润薄。”

实践团队员在农户家中看到,农产品普遍包装简洁,仅标注了产品名称和保质期,缺乏与伊犁文化、旅游元素结合的特色设计。“我们想做旅游伴手礼,但不知道怎么和景区合作,也没有专业的团队做宣传。”农户坦言,自己曾尝试联系景区商户,但因缺乏对接经验,合作未能推进。此外,农产品的运输保鲜也是难题,“乳制品还好,新鲜牛羊奶运输过程中容易损坏,快递成本也高,很难卖到外地。”

图为团队队员体验喂养绵羊 徐紫瑶 供图

协同破局:搭建“文旅+农业”合作桥梁

基于对六星街景区和当地农户的调研,实践团队员凭借专业知识,实地考察了伊宁市某农业公司,为双方量身打造了“场景融合+品牌联动”的协同发展方案。在场景打造上,实践团建议景区在核心区域设立“农产体验区”,由农户提供新鲜牛羊奶和深加工产品,开设“挤牛奶体验”“乳产品制作”等互动项目,游客可亲手制作奶酪等乳制品,带走印有六星街民俗元素的定制化伴手礼。“这样既能丰富景区的体验项目,又能为当地农户开辟旅游销售渠道。”实践团队长徐紫瑶解释道。

在品牌宣传层面,实践团为双方策划了“六星街里的农业味”系列宣传活动:拍摄记录牛羊的饲养过程、景区体验区的互动场景,邀请景区农户和游客出镜,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发布;并建议景区设计六星街民俗纹样与牛羊的融合图案,印在产品包装和景区宣传物料上,提升品牌辨识度。此外,实践团还协助双方制定了合作细则,明确产品供应、利润分配、运输保鲜等问题,为后续合作提供保障。

六星街商户阿补拉馕店的负责人也充满期待:“有了新鲜的本地农产品给我们馕店进行原料供应,肯定能吸引更多游客。”


图为六星街商户“阿补拉馕店”门头照片 徐紫瑶 供图

此次调研不仅为六星街景区与当地农户搭建了合作桥梁,也让实践团队员深刻体会到产业融合对地方经济的推动作用。实践团队长徐紫瑶表示,后续将持续跟踪双方合作进展,制作合作成效报告,为其他地区“文旅+农业”融合发展提供参考。夕阳下,六星街的民俗音乐与阳光交织,一幅“文旅赋能农业,农业丰富文旅”的美好图景,正逐步变为现实,六星街景区的美好景象,也映射出了如今的民族团结、祖国繁荣昌盛!(通讯员 徐紫瑶 李佳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