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会计学院:“博物致知·青春赋能”团队深入调研泗阳县水利局

发布者:熊子毓 [发表时间]:2025-08-31 [来源]:团委 [浏览次数]:

8月20日,为守护水韵,践行生态担当,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博物致知·青春赋能”团队走进泗阳县水利局,围绕水利工程建设、文化保护、智慧化管理等议题展开调研。水利工程师杨师傅详细介绍了当地水利部门在统筹水资源利用、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中的创新实践,展现了新时代水利工作的综合效益与使命担当。

守护水脉文脉,水利工程与文化保护协同推进

大运河泗阳段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水利部门在堤防建设与河道整治中,同步推进沿岸文物保护和滨水景观规划。据杨师傅介绍,在近年来的水利工程中,古码头、古桥遗址等文化遗产均被纳入专项保护方案,通过技术勘测与工程避让,实现了水利设施与文物遗迹的和谐共存。此外,滨水生态廊道的建设融合了运河文化元素,打造兼具防洪功能与人文特色的景观带,让千年运河焕发新生。

 

图为团队成员到达泗阳县水利局 杨子越 供图

优化水资源配置,支撑发展与生态双赢

面对城市扩张与产业发展带来的用水需求增长,泗阳县精心构建起“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通过跨区域调水补充源头活水,推进再生水回用拓宽供水渠道,以此精准平衡生产、生活与生态三大领域的用水需求。杨师傅举例说明,当地再生水利用已形成规模,经深度处理的再生水被广泛用于工业冷却、市政绿化、道路清扫等场景,年利用量达数百万立方米,既缓解了新鲜水源压力,又降低了污水排放负荷。与此同时,泗阳县持续推进生态补水工程,通过科学调度让清水不断滋养河道湿地,不仅改善了水体流动性和自净能力,更让鱼虾回归、鸟类栖息,区域生物多样性得到显著提升,实现了水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图为团队成员了解泗阳县水利局重大项目投资计划 杨子越 供图

科技赋能,智慧水利筑牢安全防线

在智慧水利展厅,实践团观摩了“河湖智能监控平台”和“洪水预警系统”的实时演示。高清摄像头、物联网传感器与大数据分析技术的结合,实现了对水位、水质、非法采砂等问题的全天候监测。杨师傅表示:“过去依赖人工巡查的盲区,如今通过智能预警可快速响应,防汛效率提升50%以上。”

图为团队成员学习新时代水利精神 杨子越 供图

应对挑战:聚焦洪涝防治与水文化传播

交流中,杨师傅也坦言当前面临不少挑战:极端天气频发让洪涝风险持续加剧,强降雨常超出原有防洪体系承载能力;部分河段水质虽有改善,但受污染源头复杂等影响,稳定性仍显不足;而水文化蕴含的深厚内涵,也因传播方式单一,公众认知度有待提升。对此,水利部门正加快推进韧性水利工程,通过升级堤防、疏浚河道增强防洪韧性,同时强化海绵城市理念落地,提升城市雨水吸纳能力;还计划联合文旅部门打造水情教育基地,利用VR、短视频等数字化手段,让“运河故事”更鲜活,助力水文化深入人心。


图为团队成员合照 杨子越 供图

此次调研揭示了泗阳县水利工作的多元价值:守护着古运河的千年文脉,让水利遗产焕发新生;筑牢防洪减灾屏障,为城乡安全保驾护航。同时,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有力支撑了农业增产、产业升级,更以严格的生态管控,维系着河湖的清澈与生物多样性。未来,科技赋能与人文浸润的深度融合,将为泗阳县水利发展注入强劲动能。通过智慧监测系统实时把控水文动态,用智能灌溉技术提升水资源利用率,同时深挖运河文化、农耕水韵等人文内涵,打造水利景观与文化地标。这种“科技+人文”的双轮驱动模式,既能筑牢防洪减灾、供水保障的安全屏障,又能赋予水利工程文化温度,让泗阳县成为水利高质量发展的鲜活范例。(通讯员 熊子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