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酷暑,一支由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学生组成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用脚步丈量革命热土,以行动传播红色文化。团队将“重温革命历史,赓续红色血脉”作为核心主题,通过实地参观、社区宣讲和校园交流三种形式,构建起一条生动的“红色文化传播链条”。
初入革命圣地:盐城新四军纪念馆的精神洗礼
八月一日,这一天不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也是团队实践活动的第一站。盐城新四军纪念馆,以庄严肃穆的氛围和丰富翔实的史料,成为学子们追寻革命足迹的重要课堂。
在馆方讲解员的引导下,队员们逐一走过陈列厅、浮雕群像、革命文物展区。每一张泛黄的照片、每一件锈迹斑斑的枪械,都无声地诉说着新四军在艰苦岁月中的奋斗历程。讲解员重点介绍了新四军在华中敌后坚持抗战的事迹,以及盐阜大地作为抗日根据地的重要地位。

图为“铁军新声队”在主题展板前观摩 童雨晨 供图
参观过程中,几名队员停在“铁军精神”主题展板前久久驻足。展板上写着“坚忍不拔、英勇顽强、忠诚为民、善于斗争”的字句,正是新四军在战火中形成的精神写照。讲解员还提到,新四军不仅以战斗著称,更以群众工作见长,深入乡村、发动群众,使革命事业得以广泛开展。
离开纪念馆时,队员们在纪念碑前肃立,默默向先烈致敬。队长孙舟组织大家围绕“如何让更多人理解和铭记这些历史”展开交流,为后续的社区与校园宣讲活动奠定了方向。
走进社区:与居民、党员面对面交流
8月17日,实践团队的第二阶段任务在盐城市东台市的咸桥居委会展开。这里的居民以中老年群体为主,其中不少是社区党员和基层干部。如何让革命历史走进他们的日常生活,是团队重点思考的问题。
当天的活动安排在居委会会议室。虽然场地并不大,但氛围十分热烈。墙上的党旗与宣传展板为活动增添了庄重感。居民们陆续进场,有人推着小孩,有人带着笔记本,社区工作人员还特地为队员们准备了投影设备。

图为队长孙舟在居委会讲解新四军历史 孙舟 供图
宣传环节分为三个部分:历史回顾、精神阐释和现实联系。孙舟首先以图片和视频为引,带大家回顾盐城新四军纪念馆的参观内容。画面中,烈士遗像与战场实景交替出现,让人们迅速进入历史情境。随后,孙舟结合讲解员的介绍,用通俗的语言阐释“铁军精神”的内涵。活动在掌声中结束,居委会工作人员还邀请队员们今后常来开展交流。

图为咸桥居委会居民聆听新四军历史的讲解 孙舟 供图
重返母校:在东台中学课堂上的红色传递
8月20日,孙舟再次踏入母校——江苏省东台中学。这一次,身份不再是学生,而是一名承担宣传使命的实践队长。
活动安排在高二年级的一间教室。几十名学生安静落座,带着好奇心等待一场不同寻常的“历史课”。

图为队长孙舟为东台中学学子讲述新四军历史 孙舟 供图
课堂伊始,孙舟以“走进革命圣地,感受信仰力量”为主题,用生动的故事打破了传统讲座的沉闷。他讲述了参观纪念馆时看到的一幅老照片:几名新四军战士在淮北大地上支起一口破锅,煮出的稀粥分给百姓。这个细节让在场学生产生共鸣,有人小声说:“原来军民鱼水情是这样一点点体现出来的。”
课堂最后,学生们写下感想,有人写道:“这不是一场普通的讲座,而是一次心灵的触动。”母校的老师们也表示,希望类似的活动能够长期开展,让更多学生受益。
红色实践的意义与延伸
这段为期三周的实践活动,不是单一的参观或讲座,而是一条完整的红色文化传播路径。从纪念馆到社区,再到校园,实践团队实现了不同群体之间的有机衔接,使革命精神在纵向上得以传承,在横向上得以扩散。
盐城新四军纪念馆提供了厚重的历史素材,社区宣传实现了与基层群众的共鸣,校园交流则让红色精神在年轻一代中继续生根发芽。三种形式彼此呼应,形成了完整的实践闭环。
此次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对整个团队而言是一场深刻的思想洗礼。通过参观、宣讲与交流,大家不仅感受到了红色文化的厚重底蕴,也在实践中学会了如何把历史精神转化为现实动力。实践活动从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出发,延伸至东台市社区与东台中学课堂,串联起一条生动的红色文化传播链,让队员们在不同场景中不断思考与成长。
这段经历既是一次学习之旅,更是一次责任之旅。革命精神并未停留在过去,而是通过年轻一代的传递,继续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火种。(通讯员 童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