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七彩假期,益暖燕窝”实践团队深访耕余村

发布者:龚祎凡 [发表时间]:2025-08-30 [来源]:团委 [浏览次数]: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深入基层,了解乡村现状,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为此,南京财经大学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七彩假期,益暖燕窝”基层服务践行团,于822日至824日,在苏州市锦丰镇耕余村开展了2天的实践活动。本次实践以“扎根乡土践初心,青春奉献担使命”为主题,聚焦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生产与农村养老问题,通过亲身参与农田劳动、深入走访调研老年群体,将课堂学习的知识与乡村实践紧密结合,展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与担当精神。

时值盛夏,农作物生长旺盛,田间杂草也肆意丛生,成为影响收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实践团队成员抵达耕余村后,第一时间与当地村委会取得联系,了解到部分缺乏劳动力的农户正为农田锄草问题发愁。队员们迅速行动起来,在村民的指导下,拿起锄头、镰刀等农具,奔赴需要帮助的农田。

七月的烈日炙烤着大地,田间的温度远高于外界。队员们虽然缺乏经验,但热情高涨。成员们虚心向当地农民请教锄草技巧,区分作物与杂草,学习如何高效省力地使用农具。起初,笨拙的动作、不协调的配合让进度缓慢,汗水很快浸透了衣衫,手掌也被磨得通红。但没有一人叫苦叫累,大家互相鼓励,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清理垄沟,有的负责搬运杂草,田间地头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 

图为实践团队抵达锄草地点 戴志杰 供图

经过一整天的辛勤劳作,团队成员帮助农户完成了玉米地、花生地的锄草任务。虽然身体疲惫,但看到整理后焕然一新的田地,听到村民们由衷的感谢,队员们心中充满了成就感。这次劳动不仅缓解了部分农户的燃眉之急,更让队员们深刻理解了农业生产的艰辛与不易,对劳动和劳动者产生了更崇高的敬意。

除此之外,团队尤为关注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耕余村青壮年外出务工比例较高,留守、独居老人现象较为普遍。实践团队将关爱老人作为另一项重点任务,开展了系列敬老爱老活动。

队员们分组走访了村里多位高龄、独居及生活困难的老人。每到一户,队员们都会耐心询问老人的身体状况、生活起居以及存在的困难,仔细记录老人们的需求。队员们帮助老人打扫庭院、收拾房屋、清洗衣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在走访一位八十多岁的孤寡老人时,老人紧紧握着队员的手,激动地说:“孩子们能来看我,陪我说话,我心里真暖和,比吃了蜜还甜。”这份真挚的情感交流,让老人们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和关怀,也让队员们体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深刻内涵,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感恩意识。

实践团队秉持“实践出真知”的理念,在劳动与服务的同时,围绕“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劳动力结构与养老模式”这一主题开展了专题调研。

调研采用深度访谈、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式。队员们利用晚间和劳动间隙,走家串户,与村干部、留守村民、尤其是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进行深入交流。问卷内容涉及家庭人口结构、经济来源、医疗保障、养老服务需求、对乡村振兴政策的了解与评价等多个方面。

通过与村民的面对面交流,团队获取了大量一手资料。队员们发现,该村农业生产仍以中老年人为主,机械化程度有待提高;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导致空心化现象明显;养老服务设施相对匮乏,老人精神文化生活较为单调;但同时,村民对各项惠农政策充满期待,对改善生活条件有着强烈的愿望。队员们白天实践,晚上则集中整理调研材料,交流所见所闻所思,进行分析讨论。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在玉米地除草 龚祎凡 供图

为期两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转瞬即逝,但对每一位队员而言,这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和生动的实践教育。在总结的时候,大家普遍认为,这次活动让队员们走出了校园的“象牙塔”,真正沉下身子、迈开步子,深入到中国的最基层,触摸到了乡村振兴的脉搏。锄草劳动磨练了意志品质,懂得了珍惜与奉献;关爱老人升华了道德情感,学会了感恩与担当;社会调研提升了认知水平,增强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成员们不仅为当地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更在与农民群众的共同劳动和生活中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虽然落幕,但服务乡村、奉献社会的旅程永无止境。(通讯员 龚祎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