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上午9时,来自南京财经大学应用数学学院的十名学子踏入这个空间。成员们此行不是为了简单的参观,而是要进行一场为期一天的深度实践体验,亲身体验数字营销行业的工作实态。带队教师表示:“我们希望学生能够跳出课本,在真实工作环境中理解‘实践出真知’的含义。”
实践首站是企业的数据中枢区域。这里被员工称为“数字驾驶舱”,三块巨大的曲面屏组成一个半圆形监控区,实时呈现着复杂的用户行为图谱。当工程师轻点鼠标,一幅动态热力图像水波纹般展开,清晰显示出一款护肤品在华南与华东地区的搜索峰值差异。数据可视化专家一边操作一边解释:“我们通过采集用户搜索习惯、浏览时长和点击偏好,构建出精准的用户画像。”

图为参观安师文化传播公司记录 徐梓昂 供图
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们聚精会神地观察着屏幕上不断刷新的标签云和关系图谱。“以前我们认为广告投放是大海捞针,现在才明白,这是一张用数据编织的智能渔网,”一位同学感叹道,“每个数据点背后都是真实的用户需求。”工程师补充道:“我们的工作就是从数据洪流中打捞有价值的洞察,这需要技术和创意的结合。”
创意策划区的场景更具未来感。虚拟制作团队正在调试全息投影设备,技术人员小心翼翼地调整着光线角度,试图将二次元虚拟主播与实体场景完美融合。当演示者展示如何通过手势交互实时改变直播背景时,学生们纷纷举起手机记录这一打破次元壁的创新技术。“这完全重构了我对传统广告媒介的认知框架,”一位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表示,“技术正在重新定义创意的边界。”

图为参观公司工作以及学习数字企业 徐梓昂 供图
下午的实战环节充满挑战性。在UI设计工位旁,学生们与工程师就一个界面元素的弧度设计展开了热烈讨论。用户体验研究员出示了基于2000份用户调研的数据模型,显示圆角设计能显著提升交互友好度;但开发团队提出需要平衡渲染效率,避免影响页面加载速度。经过三轮原型测试和A/B比对,最终方案在数据验证与视觉美学间找到了最佳平衡点。“这不仅仅是一个弧度的问题,”设计主管解释说,“每一个细节都影响着用户的情感共鸣和使用体验。”
与此同时,直播运营组遇到了意外挑战。原定使用绿幕设备进行拍摄的计划因技术故障被迫调整。在有限的90分钟策划时间内,团队迅速转换思路,采用实景搭建与AR特效结合的方式完成拍摄。“这个意外反而让我们学到了更多,”参与策划的学生在复盘时表示,“数字营销不仅是技术叠加,更需要快速重构问题的能力和灵活应变的本事。”
跨部门协作会议迸发出思维火花。
当一个跨学科构想被提出——运用风险对冲模型优化广告预算分配——立即引发了技术团队关于数据颗粒度的深度讨论。数据分析师仔细询问了模型的假设条件,工程师则对实时数据采集的可行性提出质疑。虽然这个创新方案因实施难度暂未落地,但这种打破学科壁垒的思想碰撞,让在场者都感受到了知识融合的张力。“最有价值的创新往往发生在学科的交叉点上,”技术总监点评道,“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跨界对话。”
在数字内容生产车间,AI辅助创作系统引发了深入的伦理思考。当机器生成的短视频脚本与人类创作者的作品并列展示时,差异变得明显而富有启示性。新闻专业的学生敏锐地注意到,算法生成的文本结构严谨、数据准确,但在情感共鸣和叙事张力上略显单薄;而人类创作者的作品虽然偶有瑕疵,却蕴含着独特的生活洞察和情感温度。“技术永远只是工具,”内容总监强调道,“真正的创造力来自于人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图为深度探索数字化企业 徐梓昂 供图
随着夕阳西下,一天的实践接近尾声。学生们聚集在会议室里,分享着各自的收获与思考。带队教师总结道:“今天的经历告诉我们,数字时代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单纯掌握技术,而在于培养人机协同的创造力,在于将数据洞察转化为情感共鸣的能力。”
回望这一天,从数据中枢到创意工坊,从技术讨论到伦理思考,学生们亲身体验了数字营销行业的完整生态。成员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家企业的运营模式,更是一个行业的变革轨迹。在这个数据与创意交融的时代,真正的创新来自于技术与人文的对话,来自于理性与感性的协同,更来自于像这样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之旅。(通讯员 孙邦至 徐梓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