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应用数学学院:“青山织锦队”调研扬州市宝应县射阳湖镇林上村

发布者:沈凌月 [发表时间]:2025-08-30 [来源]:团委 [浏览次数]:

202581日至820日,南京财经大学应用数学学院“青山织锦队”一行3人,奔赴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射阳湖镇林上村,开展为期20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数字农业乡村发展”为核心,同步融入基层服务与环境整治,用专业知识破解农业发展难题,用实际行动传递青年担当,在乡土大地上书写了一堂生动的“实践课”。

初抵林上:调研先行,摸清乡村发展“需求账”

“咱们村主要种水稻和莲藕,浇水全靠天,病虫害来了只能凭经验喷药,去年亩产比隔壁村少了近两百斤。”81日,刚抵达林上村的“青山织锦队”,就在村支书徐德春的带领下,走进田间地头与农户座谈。队员们带着笔记本和调查问卷,沿着田埂边走边记,从清晨的露水沾湿裤脚,到傍晚的夕阳染红稻田,一天内走访了10余户农户,收集到农业大量生产基础数据。

除了田间调研,团队还在村部设立临时咨询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数字农业的优势。技术员沈凌月、吕晶拿着无人机模型,向围拢过来的村民演示作业流程,“咱们村有7000多亩耕地,如果用无人机管理,每年能省不少成本。”82日至10日筹备期内,团队共完成15个村民小组的全覆盖调研,整理出“灌溉效率低”“病虫害预警难”“农资成本高”三大核心问题,为后续技术部署奠定了基础。

图为团队实地观察水稻长势 杨朝钦 供图

技术落地:无人机赋能,破解农业生产“效率关”

811日傍晚,林上村的稻田上空响起了嗡嗡声——“青山织锦队”带来的无人机正在进行首次试飞。技术员吕晶蹲在田埂上,盯着手中的遥控器,额头上渗着汗珠:“这是我们第三次调试参数了,必须确保作业范围精准覆盖每块稻田,不能多喷浪费,也不能漏喷影响效果。”

为了规划最优作业路线,队员们前一天熬夜用数学建模软件分析全村耕地的地形数据。队员杨朝钦作为通讯员,认真记录下建模过程:电脑屏幕上,耕地轮廓被精准勾勒,不同颜色的线条代表不同飞行路径,经过反复测算,最终确定将试验耕地划分为3个作业区域,每个区域设置2个起降点,既能提高效率,又能减少能耗。

“不光要把设备带来,更要把技术留下。”队长沈凌月说,团队向部分村民讲解了无人机使用说明,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标注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手把手教村民掌握技能。818日技术部署结束时,无人机已累计为林上村完成200多亩稻田的病虫害防治作业,农户反馈“虫斑明显减少,水稻长势比往年好”。

图为队员操作无人机喷洒农药 吕晶 供图

民生服务:信息核对+环境整治,筑牢基层治理“暖心线”

除了数字农业,“青山织锦队”还主动承担起村部的民生服务工作。81日至15日期间,队员们每天下午在村部协助医保、社保信息核对,面对村民的疑问耐心解答,遇到不熟悉操作的老人,就帮大家在手机上查询参保状态。“最多一天核对了120条信息,虽然坐着腰酸背痛,但看到村民们放心的笑容,就觉得值了。”沈凌月说。



图为队长在进行村民社保、医保信息核对 沈凌月 供图

与此同时,团队还参与了村里的环境整治行动。813日,队员们拿着扫帚、铁锹,和村民一起清扫村部前的主干道。“以前路边总堆着垃圾,下雨后还会发臭。”村民王大姐说,看到大学生们不怕脏、不怕累,主动清理墙角的杂草和沟渠里的塑料袋,不少村民也主动加入进来。队员们还在村里的宣传栏贴了垃圾分类海报,用漫画形式讲解可回收物、厨余垃圾的分类方法。

图为队长沈凌月解答张大爷关于医保的问题 杨朝钦 供图

总结展望:经验沉淀,打造乡村振兴“可复制样本”

818日至20日,“青山织锦队”进入成果评估总结阶段。队员们坐在村部的会议室里,整理实践数据,梳理遇到的问题:“无人机在大风天气下作业稳定性还不够,下次可以带防风性能更好的设备。”“部分老年村民对数字技术接受度较低,需要更简单易懂的培训方式。”

经过讨论,团队向村委会提出三项具体措施:一是建议村合作社采购5台农业无人机,组建专业操作团队;二是搭建农业数据平台,实时监测土壤湿度、病虫害情况,为农户提供精准种植建议;三是定期开展数字农业培训,邀请专家和大学生志愿者进村授课。“我们还会把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整理成报告,分享给其他乡村,让数字农业的模式能在更多地方落地。”沈凌月说。

820日,实践活动结束当天,队员们收到了村民们送来的土特产——刚煮好的莲藕、晒干的大米。“这是我们自己种的,带回去尝尝,记得常回林上村看看。”沈大爷的话让队员们眼眶湿润。此次“三下乡”活动,“青山织锦队”不仅实现了从“课堂”到“田间”的跨越,更用青春力量为林上村的发展注入了新动能。(通讯员 沈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