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推动“非遗+科技”深度融合的背景下,2025年8月12日至23日,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古艺新生”实践团队深入武汉三镇,对汉绣博物馆、硚口非遗展示中心、高龙博物馆展开深度调研。团队此行聚焦国家级非遗项目在数字化浪潮下的传承新变与创新突围,旨在探寻科技赋能为古老技艺注入的现代生命力。
汉绣华章:经纬间的数字新生
在武汉汉绣博物馆静谧的展厅内,一幅幅色彩浓烈、构图饱满的汉绣精品讲述着荆楚大地的千年风华。令团队成员惊叹的是,馆内悄然运行的“汉绣数字基因库”。高清扫描仪下,绣娘指尖翻飞的针法轨迹与丝线色彩的微妙渐变,正被转化为精准的数据流。“过去老师傅的‘独门针法’可能随着人的逝去而消失。”馆长陈慧女士轻抚玻璃展柜下一条完成数字化采集的民国时期牡丹绣片,感慨万千,“现在,连最细微的搓针、锁针的力度角度,都能被激光扫描仪捕捉建模。这不仅是存档,更是为未来复刻与创新建立了永不褪色的‘数字底稿’。”团队成员操作互动屏,指尖轻划,一幅繁复的“凤穿牡丹”绣样瞬间被解构成清晰的针法步骤动画,传统技艺的秘辛在光影流转间变得可触可感。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馆内珍藏的汉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任本荣先生创作的“九尊龙”系列珍品,其磅礴气势与精湛技艺令团队成员们赞叹不已,更是直观感受到非遗大师守护国粹的拳拳之心。
图为成员在汉绣博物馆现场观看绣花 田欣悦 供图
硚口新窗:方寸间的古今对话
移步硚口非遗展示中心,科技与传统的交融更显活力。在“数字非遗长卷”前,成员们佩戴VR设备,瞬间“置身”于喧嚣的汉口码头,看虚拟非遗匠人现场锻制铜锣、描绘漆器。中心负责人苏峰指向一面巨大的数字交互墙介绍:“我们整合了武汉非遗地图,只要动动手指,就能‘走进’散布于街巷深处的非遗工坊直播现场。”团队成员体验了楚式漆器髹饰的虚拟上色程序,在屏幕上为素坯勾勒金线:“亲手‘参与’制作的过程,让我瞬间理解了纹样背后的楚文化图腾寓意——这是书本无法给予的震撼。”中心内,汉剧脸谱AR合影、古琴减字谱动态解析等数字化项目,正将厚重的文化积淀转化为年轻人指尖跃动的鲜活体验。
图为苏峰向团队成员展示他制作的油纸伞 杨姝玥 供图
高龙腾云:光影中的传承破壁
在国家级非遗“汉阳高龙”的守护地——高龙博物馆,团队见证了古老龙舞在数字维度焕发的别样生机。弧幕投影、3D技术和互动触屏,生动再现了汉阳高龙的起源传说与精湛制作工艺;栩栩如生的蜡像场景,则定格了高龙制作的关键瞬间和归元寺高僧开光祈福的庄严盛况。在交流环节,团队成员们就高龙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及运营模式等,与馆方进行了深入探讨。负责高龙动作捕捉的技术员小陈坦言:“资金与设备门槛让高精度数字化难以全面铺开,许多濒危分支技艺的抢救性记录仍步履维艰。”团队成员目睹了高龙表演的震撼光影秀,巨龙在声光电中腾云驾雾,但后台老艺人演示传统草把扎制时,年轻人寥寥无几的场面,也引发了团队对“形式繁荣”与“内核传承”如何平衡的深层思考。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高龙展品 杨姝玥 供图
实践悟真章:数字密钥焕活千年文脉
通过此次实地调研,“古艺新生”团队深刻认识到数字化对非遗传承与创新的革命性影响。从汉绣博物馆的“数字基因库”为技艺留存永恒生命密码,到硚口中心以VR、AR搭建沉浸式文化桥梁,再到高龙博物馆借力新媒体突破传播壁垒,武汉非遗的数字化实践昭示着一条清晰路径:科技绝非传统的掘墓人,而是激活其当代价值的密钥。团队成员感慨地说:“这次调研真是展现了数字技术的神奇之处,它就像一座桥,一下子拉近了我们和千年老手艺的距离,以前只能在书本上看看图片,现在能‘摸’到针法、‘看’懂门道了!而且,“它”特别懂年轻人,用VR、AR这些新花样,把古老的故事讲得又酷又有趣味。”
图为团队部分成员合影 杨姝玥 供图
此次调研不仅是一次学术探索,更是一次文化寻根。团队成员们看到的,不仅是汉绣针尖流转的数据轨迹、高龙腾跃的虚拟身姿,更是中华文脉在数字时代奔涌向前的壮阔图景。这些成功的案例也激励团队成员们在未来努力将所学专业智慧投身于非遗守护,让古老技艺在数字浪潮中重焕光彩,展现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未来曙光。(通讯员 杨姝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