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经济学院:“禾声漫野”团队赴鑫缘集团探蚕桑产业发展转型之道

发布者:程悦 邵怡婷 龙誉恒 王娅婷 [发表时间]:2025-08-30 [来源]:团委 [浏览次数]:

 

近年来,作为乡村特色产业重要组成的蚕桑产业,受劳动力短缺、自然环境制约等问题影响,发展面临瓶颈。在全面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禾声漫野”小分队于8月20日前往江苏省海安市,走进鑫缘集团饲料养蚕“梦”工厂,实地探寻饲料养蚕技术破解产业困局的路径,以“经济型可复制”模式带动农户增收,为传统农业注入新活力。此次实践活动获鑫缘集团大力支持,不仅达成预期成果,更为大学生扎根基层、探索乡村振兴实践路径提供了鲜活样本。

产业困境:海安蚕桑的“增收意愿”与“现实制约”

海安市曾是全国知名的蚕桑产业重镇,历史最高桑园面积达16万亩,蚕茧产值长期位居区域前列。但受农业结构调整影响,这一传统产业渐陷困境:桑叶养蚕劳动强度高,年轻群体更倾向外出务工,产业劳动力“断代”;同时,水稻种植规模扩张与城镇化推进持续挤压桑园空间,叠加极端气候、农药污染等风险影响,蚕茧产量逐年下滑,不少农户即便保留桑园,也常因蚕种衔接不畅陷入“有园无蚕”的窘境。

技术破局:饲料研发与“本土化”探索之路

团队在技术负责人顾圩杰的陪同下沿饲料养蚕产业链深入调研,走进饲料生产车间与育蚕车间,通过实地观察、与负责人深度交流、记录核心技术细节,逐步厘清饲料养蚕技术落地与助农模式的运行逻辑。目前使用的饲料配方以桑叶成分为基准,经研发团队多次调试,用其喂养的蚕所产蚕茧质量已与桑叶蚕持平,成功打破“蚕吃桑叶千年”的传统认知。

图为技术负责人顾圩杰介绍饲料 邵怡婷 供图

 交谈中,顾先生带团队成员重温了饲料养蚕技术的发展历程:“这项技术最早由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启动探索,但受原材料供给、设备水平、劳动力成本等因素限制,最终未能持续推进,项目遗憾停滞。”技术引入中国后,依托国内丰富的原材料储备以及相对可控的劳动力成本,技术得以初步落地。“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从初期借鉴思路到针对本土情况自主优化,单是饲料配方调试、养殖设备改进就投入了大量时间。”顾先生的讲述,让队员们对技术“本土化”的现实难度与产业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车间迭代:从“环境模拟室”到全年不间断养殖

离开饲料车间,队员们前往养殖车间,从早期工程区行至在建四期工程区,直观感受养殖环境的迭代升级。一期车间是集团自主研发的“环境模拟室”,当时为解决养蚕所需的温湿度与风控问题,团队自主组建加热板、超声波补湿设备以及屋顶的风管新风系统,设备虽简朴,却为后续技术优化奠定了基础。

而最新的养蚕车间内,三层养殖系统整齐排列,环境恒温控制在26-30℃,新风系统持续输送精准控湿的空气。“蚕是活物,环境稍有偏差就会影响生长,标准化管理才能稳保产量。”顾圩杰指着车间内的投喂设备解释道,蚕一生需经历四次蜕皮,不同生长阶段对饲料的营养配比、颗粒大小要求各异,团队自主研发的设备可通过更换模具、切换饲料品种,精准匹配需求,实现“自动化喂养”,大幅降低人工成本。更让队员们关注的是,这类车间彻底打破了季节对传统蚕业的掣肘——以往冬季、早春无桑叶时,蚕农只能“停工”,如今车间可实现365天不间断养殖,为农户全年增收创造了条件。

图为车间投喂设备 邵怡婷 供图

     助农实践:三种经济型模式激活农户增收动能

在与顾先生的深入交流中,团队成员还了解到,为提升农户参与度,集团探索出三种“经济型模式”,并明确“不搞高投入纯商业路线,要让农户能参与、能复制”。其中,针对无桑期无法外出务工的老年农户,集团协助改造其闲置房间、提供饲料与技术指导的“居家养殖”模式令队员们印象深刻。据顾先生回忆,一对60余岁、此前缺乏固定收入的老年夫妻,依托该模式饲养的两批蚕,扣除成本后每张蚕可获利400-500元,且无需人工采桑,仅需每两天投喂一次饲料。这一实例让队员们真切感受到了技术“俯身”助农的实效。同时,针对农户“有桑无蚕”的痛点,集团在车间培育高品质小蚕,待农户有桑叶时发放,农户续养后再将蚕茧卖给集团。

图为工作人员带领小队成员观察蚕茧及成茧过程 邵怡婷 供图

未来绘卷:鑫缘织就新丝路,青春助力振兴篇

“今年蚕桑板块产值预计2-3千万元,未来三到五年,中国饲料养蚕肯定能做得更好。”顾圩杰的话,既勾勒出企业的发展蓝图,更描绘出传统蚕桑产业转型的新可能。回望此次调研,“禾声漫野”小分队沿饲料养蚕产业链深入探访,从技术研发细节到助农模式落地,全方位了解饲料养蚕如何破解传统产业困局。当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当产业发展与助农增收同频共振,这片桑蚕之乡的“致富梦”,正一步步照进现实。未来,团队将持续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分析等实践行动,将青春智慧融入乡野脉动,为乡村振兴谱写新时代的青春篇章。(通讯员 程悦 邵怡婷 龙誉恒 王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