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经济学院:“禾声漫野”团队探索海安现代农业新图景

发布者:程悦 邵怡婷 龙誉恒 王娅婷 [发表时间]:2025-08-30 [来源]:团委 [浏览次数]:

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一背景下,为深入探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实践路径,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禾声漫野”小分队于8月20日深入海安市开发区区域农业服务中心,聚焦该中心运作模式与服务成效,开展专项调研,旨在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实践参考。此次调研活动取得了预期成果,也为大学生扎根基层、助力乡村振兴积累了宝贵经验。

海安市开发区区域农业服务中心于2022217日在全市五大区域服务中心中率先挂牌成立,服务范围覆盖开发区全域,涉及26个农业种养殖行政村,以稻麦轮作为主体。区域内9.5万亩耕地中高标准农田占比超80%,土地流转率约94%163户规模种粮大户、16户果蔬种植户等经营主体,通过产权交易平台竞价承包,构成了服务体系的主要服务对象。


图为海安市开发区区域农业服务中心大厅 邵怡婷 供图

 走进中心,近600平米的办公场所里,种子发芽箱、烘干箱等专业设施设备有序摆放,服务大厅里不时有农户前来咨询,培训教室中,技术培训课程正火热开展。

团队成员调研发现,该中心的运作架构呈现多层级协同特点,形成了“顶层指引+基层执行”的高效模式。从顶层来看,海安市农业农村局的人员和技术专家深度参与,为中心工作提供政策指引与技术支撑,确保服务方向契合农业发展宏观要求,同时引入前沿农业技术理念,为服务注入科技活力;在中心自身层面,专业技术人员、返聘专家、乡土人才组成核心服务团队——专业技术人员提供科学技术方案,返聘专家凭借经验解决复杂问题,乡土人才用通俗方式传递技术,三方各司其职又协作互补,让技术服务既接“天线”又贴“地气”。

此外,团队成员还联系到中心负责人孙亚军先生,在其介绍下,队员认真记录并对中心服务特色进行深入了解。为让服务更具针对性,中心探索出了“分类指导+帮带协作”的精准服务模式。由于不同规模的种植户,在生产需求、资源整合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中心对500亩以上的大规模家庭农场,提供规模化、专业化服务,助力其扩大生产、提升效益;对50-500亩的中小规模种植户,则引导大规模农场发挥带动作用,通过共享农机、传授经验、联合采购农资等方式,帮助中小户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这种模式既释放了规模经营的优势,又填补了中小户服务短板,让农技资源投放更高效、农业服务网络更完善。


图为开发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网络图 邵怡婷 供图

 紧随技术人员的脚步,团队成员深入中心,近距离观摩正处于运行状态的种子发芽箱和谷物烘干设备。在技术人员的详细讲解中,队员们了解到发芽箱如何通过精准控温控湿,模拟不同育种环境,为农户筛选适应性更强、产量更高的优质品种。与此同时,一旁的烘干机正持续作业,技术人员结合实时数据,演示了如何通过智能化设备调控烘干温度和时长,大幅降低霉变风险、减少产后损失。

移步至示范基地,小分队成员细致观察了作物长势对比示范田,认真聆听技术人员系统讲解良种、良法、良机、良田与良制的“五良”融合路径。队员们从技术集成展示中,进一步理解了如何通过资源优化配置与服务模式创新,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真正走出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构建覆盖“从一粒种子到一颗好粮”的现代农业全链条社会化服务新模式。

 着眼于农业长远发展,中心以“育繁推”一体化与“新农人”培育为双轮,驱动农业现代化。在“育繁推”方面,中心加强与科研单位合作,大力推进良种繁育工作,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推广绿色生产技术,从源头提升农产品质量;同时,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让农产品实现更大的价值。而“新农人”实训基地则负责培育懂技术、会经营的专业人才,为农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破解农村人才短缺难题。

图为小队成员了解中心特色运作模式 邵怡婷 供图

孙亚军先生感叹,海安开发区农业服务中心的价值,不仅在于解决农户生产难题,更在于其探索出了一条农业社会化服务新路径。服务中心以“枢纽”角色打破农业生产环节壁垒,既让小农户顺畅实现农业现代化转型升级,又为规模主体提供精准服务支持。这种模式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可借鉴样本,证明现代农业发展不仅需要先进技术装备,更需要“穿针引线”的服务平台,将分散的资源和需求凝聚起来,激活农业发展内在活力,推动农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稳步迈进。

未来,南京财经大学将持续推动青年学子投身乡野,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将智慧注入实践中,在基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注入蓬勃的青春力量。(通讯员 程悦 邵怡婷 龙誉恒 王娅婷)